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抱头鼠窜 [ bào tóu shǔ cuàn ] ⒈ 狼狈逃走。 英 flee helter-skelter; scurry off like a frightened rat; 引证解释 ⒈ 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引 宋 苏轼 《代侯公说项羽辞》:“夫 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颜俊 满面羞惭,敢怒而不敢言,抱头鼠窜而去。”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一:“当时激愤了工人,挥起拳来就要上去打;他那鬼头,也只得抱头鼠窜了。” 国语辞典 抱头鼠窜 [ bào tóu shǔ cuàn ] ⒈ 形容像鼠惧人一般,狼狈逃走的样子。参见「奉头鼠窜」条。 引 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
意思解释:拼音 bào tóu shǔ cuàn 注音 ㄅㄠˋ ㄊㄡˊ ㄕㄨˇ ㄘㄨㄢˋ 解释 窜:逃跑;乱跑。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迅速逃跑。多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 宋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例子 夫陆贾天下之辨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宋 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 正音 “窜”,不能读作“chuàn”。 辨形 鼠,上部是“臼”,不是“白”。 辨析 抱头鼠窜和“逃之夭夭”;都含贬义;都形容逃跑。但抱头鼠窜是比喻性的;“逃之夭夭”是诙谐说法;有时用作中性。 用法 连动式;含贬义,形容敌人的狼狈相。 歇后语 抱(捂)着脑袋赶老鼠 谜语 捂着脑袋赶耗子 感情 抱头鼠窜是贬义词。 繁体 抱頭鼠竄 近义 逃之夭夭、捧头鼠窜 反义 大摇大
意思解释:拼音 bù cí ér bié 注音 ㄅㄨˋ ㄘˊ ㄦˊ ㄅ一ㄝˊ 解释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 出处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例子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辞”,不能写作“词”。 辨析 不辞而别与“溜之大吉”有别:不辞而别偏重在“别”;表示默默离去;中性;“溜之大吉”偏重在“溜”;表示偷偷走开;含贬义。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打招呼就离开。 感情 不辞而别是中性词。 繁体 不辭而别 近义 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反义 不速之客 英语 go away without saying goodbye(quit without notice) 日语 さようならとも言わずに立(た)ち去(さ)る,だまって立ち去る 德语 jn gruβ
意思解释:拼音 hóng fēi míng míng 注音 ㄏㄨㄥˊ ㄈㄟ ㄇ一ㄥˊ ㄇ一ㄥˊ 解释 冥冥:遥空。大雁飞向远空。比喻远走避祸。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 例子 康有为等早已避至六国饭店,俟军事粗定,溜出都门,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眼见是无从缉获了。(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八十七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远走避祸。 感情 鸿飞冥冥是中性词。 繁体 鴻飛冥冥 近义 逃之夭夭、远走高飞 英语 run away without leaving any trace behind
意思解释:拼音 liū zhī dà jí 注音 ㄌ一ㄡ ㄓ ㄉㄚˋ ㄐ一ˊ 解释 溜:趁人不注意偷偷地跑掉。吉:吉利;吉祥。偷偷地跑掉为妙。指溜掉了事。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帮他几个,其中一班势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例子 在大家的批驳下,他理屈词穷,只好溜之大吉。 正音 “溜”,不能读作“liú”。 辨形 “溜”,不能写作“留”。 辨析 溜之大吉和“逃之夭夭”都含有“偷偷跑开”的意思;往往都含有诙谐嘲讽的意味;有时可通用。但溜之大吉的“溜”可表示不告而别;或托辞脱身;有时只想暂时回避或摆脱人;有适当的时机再露面;“逃之夭夭”偏重在“逃”;以后不会再露面;语气重。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行动。 歇后语 对草鞋作揖 谜语 脚板上擦油 感情 溜之大吉是中性词。 近义 逃之夭夭 反义 一往无前 英语
意思解释:拼音 rú niǎo shòu sàn 注音 ㄖㄨˊ ㄋ一ㄠˇ ㄕㄡˋ ㄙㄢˋ 解释 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例子 粤兵素弱,见之即溃,如鸟兽散。(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 正音 “散”,不能读作“shàn”。 辨形 “兽”,不能写作“曾”。 辨析 如鸟兽散和“逃之夭夭”都可以表示逃散的情形。但如鸟兽散多形容很多人逃散;语气重;用作贬义。而“逃之夭夭”可形容少数人或一个人的逃走;语气轻;有时只表示一种讽刺意味。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如鸟兽散是贬义词。 繁体 如鳥獸散 近义 逃之夭夭 反义 云合雾散 英语 like the sun in midsky 俄语 испуганно расходиться в разные стороны 日语 くもの子(こ)を
意思解释:拼音 táo zhī yāo yāo 注音 ㄊㄠˊ ㄓ 一ㄠ 一ㄠ 解释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出处 《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礼记 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例子 那知卢才听见钮成死了,料道不肯干休,已先桃之夭夭,不在话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 用法 作谓语;是逃跑诙谐的说法。 感情 桃之夭夭是中性词。 近义 逃之夭夭
意思解释:拼音 wàng fēng ér táo 注音 ㄨㄤˋ ㄈㄥ ㄦˊ ㄊㄠˊ 解释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风:风声;气势。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例子 汝、颖、光、黄等处,有土寇王善作乱,聚兵五十万,抢掠子女玉帛,杀人放火,甚是猖獗,官兵望风而逃。(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九回)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析 望风而逃和“闻风丧胆”都有听到一点风声就害怕的意思。但望风而逃偏重在行动;吓得连忙逃跑;“闻风丧胆”重在心里吓破了胆;丧失了勇气;语气重。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云 感情 望风而逃是贬义词。 繁体 朢風而逃 近义 逃之夭夭、望风破胆 反义 勇往直前、一往无前、临危不惧 英语 flee before sb. 俄语 бежáть кудá г
意思解释:拼音 yuǎn zǒu gāo fēi 注音 ㄩㄢˇ ㄗㄡˇ ㄍㄠ ㄈㄟ 解释 向远处走;向高处飞。多指摆脱困境;寻找光明的前途。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例子 孙行者!好男子不可远走高飞!快向前与我交战三合。(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五回) 正音 “走”,不能读作“tū”。 辨形 “高”,不能写作“膏”。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歇后语 卫星上天;坐火箭上月球 谜语 冬天的燕子;银燕入云霄;骏马跑千里 感情 远走高飞是贬义词。 繁体 遠走高飛 近义 扬长而去、逃之夭夭、金蝉脱壳 反义 接踵而来、源源而来、蜂拥而至 英语 travel far and wide 俄语 уходить в дáльний путь(уехать далеко) 日语 高(たか)飛(と)びする,遠方(えんぽう)に逃(に)げ去(さ)る 德语 das Weite such
意思解释:拼音 niǎo shòu sàn 注音 ㄋ一ㄠˇ ㄕㄡˋ ㄙㄢˋ 解释 形容成群的人象鸟兽逃散一样纷乱地散去(多形容敌人溃逃)。 出处 《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报天子者。” 例子 王朔《橡皮人》:“其他警察在群众的指点下四处追捕那些已作鸟兽散的烂仔。” 用法 作谓语、宾语;多形容敌人溃逃。 感情 鸟兽散是贬义词。 繁体 鳥獸散 英语 (of human beings) scatter like birds and animals 俄语 разбегáться в пáнике 日语 くもの子(こ)を散(ち)らすよう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鸿飞冥冥 [ hóng fēi míng míng ] ⒈ 鸿雁飞向又高又远的空际。比喻隐者远走高飞,全身避害。亦比喻隐者的高远踪迹。 引证解释 ⒈ 鸿雁飞向又高又远的空际。比喻隐者远走高飞,全身避害。亦比喻隐者的高远踪迹。 引 汉 扬雄 《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 李轨 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不能制御之。”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二》:“刚者必仁,佞者必不仁。 庞萌 为人逊顺,而 光武 以託孤期之,不惟失於知人,其惑於佞甚矣, 子陵 所以鸿飞冥冥也。” 明 徐渭 《四老图赞》:“或以为 商颜 采芝之辈,鸿飞冥冥矣,而胡为乎浅水平山?” 后亦泛指远避祸患,逃之夭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而正凶帮凶则鸿飞冥冥,连一点踪影都没有探得。” 亦省作“鸿冥”。 唐 李白 《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溜之大吉 [ liū zhī dà jí ] ⒈ 偷偷地走掉了事(含诙谐意) 例 我想,锣鼓响了,自己就溜之大吉吧! 英 sneak away; beat it; be on the lam; fling up one's heels; make a bolt; 引证解释 ⒈ 偷偷走掉了事。 引 《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门生故吏当中,有两个天良未泯的,少不得各凭良心,帮他几个,其在一班势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沙汀 《祖父的故事·两兄弟》:“他自己则已下定决心,若果逼得太紧,他就溜之大吉!” 国语辞典 溜之大吉 [ liū zhī dà jí ] ⒈ 迅速的偷偷逃跑,才是上策。 引 《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其在一班势利小人,早已溜之大吉。」 《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原来他一见打烊,晓得要惠茶帐,早已溜之大吉,预先跑在楼下等候了。」 英语 to steal away, to beat it 德语 verduften (V) 法语 (expr. idiom.) prendre la fuite, tourner les
意思解释:鸟 字组词 兽 字组词 散 字组词
意思解释:如 字组词 鸟 字组词 兽 字组词 散 字组词
意思解释:ABCC式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辞而别 [ bù cí ér bié ] ⒈ 不向人告别就离开。 例 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老舍《骆驼祥子》 英 go away without saying goodbye; ⒉ 不辞而别,匆匆离去,偷偷地离开,尤指未付款而离开。 英 quit without notice;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