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逼上梁山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 ⒈ 《水浒传》中有不少好汉都是被贪官污吏逼上梁山的,后来就把人们被逼得走投无路而进行反抗称为逼上梁山。现在常用来比喻一个人被形势所迫不得不做某事。 英 be driven to revolt; 引证解释 ⒈ 《水浒传》里写 北宋 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有 林冲 等被逼上 梁山 的情节。后用以指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引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平粤纪闻·接苏州府来信》:“周立春 于十二日至 嘉定,现已逼上 梁山,势难招抚。” 峻青 《海啸》第四章:“这支海匪队伍……毕竟大部分是穷苦的劳动人民,而且大部分都是遭受压迫铤而走险逼上 梁山 的人。” 《人民文学》1979年第8期:“处于无穷无尽的饥寒交迫的岁月,被逼上 梁山,奋然革命。” ⒉ 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引 毛泽东 《做革命的促进派》:“而且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官逼民反 [ guān bī mín fǎn ] ⒈ 官吏极力敲诈、剥削,民众就会反对官府,以示不满。 例 全车间工人联名写信揭发车间主任的恶劣作风和违法乱纪行为,这也可说是“官逼民反”吧。 英 being oppressed by officials the masses revolt against them; misgovernment drives the people to revolt; 引证解释 ⒈ 见“官逼民反”。亦作“官偪民反”。官府压迫人民,迫使人民起来反抗。 引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初教匪起事,皆以官偪民反为词。” 《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广西 事情一半亦是官逼民反。正经説起来,三天亦説不完。” 《中国歌谣资料·鞭打绳拴》:“灾荒不管,要粮要款,鞭打绳拴,官逼民反。” 国语辞典 官逼民反 [ guān bī mín fǎn ] ⒈ 官吏压迫人民,迫使人民起而反抗。 引 《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广西事情一半亦是官逼民反,正经说起来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孤注一掷 [ gū zhù yī zhì ] ⒈ 赌徒冒险尽其所有做赌注,以决最后胜负。比喻在情况危急时,竭尽全力作最后一次冒险的行为。 例 外国有一种在影片中扮演替身角色的人,冒险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不惜以生命作孤注一掷。 英 risk everything in a single venture; 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 引证解释 ⒈ 赌博的人把所有的钱一次投做赌注,企图最后获胜。掷,指赌徒掷骰子。比喻倾尽全力冒险行事,以求侥幸成功。 引 宋 辛弃疾 《九议》:“於是乎‘为国生事’之説起焉,‘孤注一掷’之喻出焉,曰‘吾爱君,吾不为利’,曰‘守城、创业不同,帝王、匹夫异事’。” 孙中山 《要靠党员成功不专靠军队成功》:“陈 逆 炯明 率其部下,迫攻 广州,以作孤注之一掷。”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三:“他
意思解释:拼音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注音 ㄅ一 ㄕㄤˋ ㄌ一ㄤˊ ㄕㄢ 解释 梁山:又称梁山泊;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水浒传》里有宋江、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用来比喻被迫做某种事。 出处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就是公开号召,开许多会,将起军来,‘逼上梁山’。” 例子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正音 “逼”,不能读作“bí”。 辨形 “梁”,不能写作“粱”。 辨析 逼上梁山和“铤而走险”;都有“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反抗”的意思。但逼上梁山偏重在反抗;多指的是正义的行动、革命行动;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铤而走险”偏重在冒险;所指的行
意思解释:拼音 dìng lù zǒu xiǎn 注音 ㄉ一ㄥˋ ㄌㄨˋ ㄗㄡˇ ㄒ一ㄢˇ 解释 ①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同“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档案》:“诚恐川人骤见兵威,妄思自卫,铤鹿走险,风鹤皆惊。”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冒险。 感情 铤鹿走险是中性词。 繁体 鋌鹿走險 近义 铤而走险 英语 make a reckless move
意思解释:拼音 guān bī mín fǎn 注音 ㄍㄨㄢ ㄅ一 ㄇ一ㄣˊ ㄈㄢˇ 解释 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出处 清 魏源《圣武记》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为词。” 例子 官逼民反,这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共同特点。 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指人民被迫奋起反抗。 谜语 好汉上梁山 感情 官逼民反是中性词。 繁体 官偪民反 近义 官逼民变 反义 爱民如子 英语 being oppressed by officials the masses revolt against them(misgovernment drives the people to revolt) 日语 役人(やくにん)に逼(せま)られ民衆(みんしゅう)がやむなく蜂起(ほうき)する
意思解释:拼音 gū zhù yī zhì 注音 ㄍㄨ ㄓㄨˋ 一 ㄓˋ 解释 注:赌注;赌博时所押上的钱;孤注:赌钱的人在输急时把所有的钱并在一起作为赌注;掷:这里指赌钱时掷骰子。赌徒在输急了的时候把所有的钱并作一次押上去;以决最后输赢。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 出处 宋 辛弃疾《九议》:“于是乎‘为国生事’之说起焉,‘孤注一掷’之喻出焉。” 例子 无如他被全台的公愤逼迫得没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掷了。(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正音 “掷”,不能读作“zhèng”。 辨形 “孤”,不能写作“狐”。 辨析 孤注一掷和“破釜沉舟”;都有“最后拼一下以求胜利”的意思。但孤注一掷偏重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是中性成语;“破釜沉舟”偏重在于下决心决一胜负;多含褒义。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
意思解释:拼音 jiē gān ér qǐ 注音 ㄐ一ㄝ ㄍㄢ ㄦˊ ㄑ一ˇ 解释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出处 汉 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例子 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白先勇《梁父吟》) 正音 “竿”,不能读作“gàn”。 辨形 “竿”,不能写作“杆”。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跳高;等到鱼儿上钩时 感情 揭竿而起是褒义词。 近义 逼上梁山 反义 忍辱偷生 英语 start an uprising 俄语 поднимáться на восстáние 日语 むしろ旗(はた)をかかげていっきを起(お)こす
意思解释:拼音 jiàn yì yǒng wéi 注音 ㄐ一ㄢˋ 一ˋ ㄩㄥˇ ㄨㄟˊ 解释 义:正义;勇:勇敢;为;做。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例子 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见”,不能读作“xiàn”。 辨析 见义勇为和“急公好义”;都含有“做符合正义的事情”的意思。不同在于:见义勇为偏重在“勇为”;即“勇敢地去做”;常用于“见到正义的事情的具体场合”;“急公好义”偏重在“急公”;即“热衷于公益”方面。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参观抗联事迹 感情 见义勇为是褒义词。 繁体 見義勇為 近义 挺身而出、急公好义 反义 袖手旁观、见利忘义、见义不为 英语 never hesitate to do what is right 俄语 груд
意思解释:拼音 kùn shòu yóu dòu 注音 ㄎㄨㄣˋ ㄕㄡˋ 一ㄡˊ ㄉㄡˋ 解释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仍;斗:搏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搏斗。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例子 况困兽犹斗,背城一战,尚有不可测之事乎?(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 正音 “斗”,不能读作“dǒu”。 辨形 “犹”,不能写作“游”、“允”。 辨析 困兽犹斗和“垂死挣扎”、“负隅顽抗”;都有“身处绝境”;还竭力挣扎的意思。不同在于:困兽犹斗重在“困”字;“垂死挣扎”重在“垂死”;“负隅顽抗”重在“负隅”;它们各自所含特殊意义不同。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谜语 虎牢酣战势未休 感情 困兽犹斗是贬义词。 繁体 困獸猶鬥 近义
意思解释:拼音 tǐng lù zǒu xiǎn 注音 ㄊ一ㄥˇ ㄌㄨˋ ㄗㄡˇ ㄒ一ㄢˇ 解释 挺而走险。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出处 语出《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冒险。 感情 挺鹿走险是中性词。 繁体 挺鹿走險 近义 铤而走险、铤鹿走险 英语 rush hastily into danger
意思解释: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注音 ㄊ一ㄥˇ ㄦˊ ㄗㄡˇ ㄒ一ㄢˇ 解释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子 不要把他逼上绝路,否则他会挺而走险的。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挺而走险是贬义词。 繁体 挺而走險 近义 铤而走险 英语 neck or nothing(risky)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揭竿而起 [ jiē gān ér qǐ ] ⒈ 揭:高举起。竿:旗竿,代旗帜。原形容秦末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时的情况,后即指武装起义。 英 raise the standard of revolt; rise in rebellion; start a mutiny(revolt); 国语辞典 揭竿而起 [ jiē gān ér qǐ ] ⒈ 本指秦末陈胜、吴广仓促起义,反抗暴秦的史事。见《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后比喻起义举事。 引 《清史稿·卷四三九·戴鸿慈传》:「俄灭波兰而用严法以禁其语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权利者,即波兰人也。」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见义勇为 [ jiàn yì yǒng wéi ] ⒈ 意识到是正义之举就大胆去做。 英 see what is right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do it; be ready to take up the cudgets for a just cause; do boldly what is righteous; be zealous in doing what is righteous in seeing it; 国语辞典 见义勇为 [ jiàn yì yǒng wéi ] ⒈ 语本遇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应该奋勇的去做。 引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近 当仁不让 义不容辞 反 见死不救 袖手旁观 趁火打劫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困兽犹斗 [ kùn shòu yóu dòu ] ⒈ 虽然陷于困顿,亦争斗抵抗不休。 例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左传》 英 a cornered beast will still fight; even a trapped beast struggles; 引证解释 ⒈ 被围困的野兽仍然搏斗。比喻处于绝境仍作竭力挣扎。今多含贬义。 引 《左传·定公四年》:“困兽犹鬭,况人乎?” 《旧唐书·张孝忠传》:“然 恒州 宿将尚多,迫之则困兽犹鬭,缓之必翻然改图。”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二十:“尼布士 以困兽犹鬭之势,抵抗颇力。” 郭沫若 《蜩螗集·颂苏联红军》:“纳粹匪徒还在企图着困兽犹斗而残喘苟延,‘无条件投降’仅仅靠着空谈绝对不能实现。” 国语辞典 困兽犹斗 [ kùn shòu yóu dòu ] ⒈ 被围困的野兽尚且作最后的挣扎。比喻人在绝境中仍奋力抵抗,不肯降服。 引 《左传·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忧未
意思解释:挺 字组词 鹿 字组词 走 字组词 险 字组词
意思解释:挺 字组词 而 字组词 走 字组词 险 字组词
意思解释:铤 字组词 鹿 字组词 走 字组词 险 字组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