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可收拾 [ bù kě shōu shi ] ⒈ 形容事态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英 be hopeless; be impossible to pull back; get out of hand; 引证解释 ⒈ 谓无法整顿。 引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頽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⒉ 形容事情坏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引 《明史·杨涟传》:“从来乱臣贼子,只争一念,放肆遂至不可收拾。” 巴金 《“豪言壮语”》:“﹝我﹞却没有想到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 国语辞典 不可收拾 [ bù kě shōu shí ] ⒈ 不可挽回或无法善后的局面。 引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宋·陆游〈绍兴府修学记〉:「不幸自周季以来,世衰道微,俗流而不返,士散而无统。乱于杨墨,贼于申韩,大坏于释老,烂漫横流,不可收拾。」 英语 irremediable, unmanageabl
意思解释:拼音 bìng rù gāo huāng 注音 ㄅ一ㄥˋ ㄖㄨˋ ㄍㄠ ㄏㄨㄤ 解释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例子 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g”。 辨形 “肓”,不能写作“盲”。 辨析 病入膏肓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病入膏肓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意思解释:拼音 bù zhì zhī zhèng 注音 ㄅㄨˋ ㄓˋ ㄓ ㄓㄥˋ 解释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例子 假使她们真“知道立国数千年的大中华民国”的国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症,那可真是没有面子了。(鲁迅《二心集 以脚报国》)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表示治不好的绝症。 歇后语 大麻风爆了皮 谜语 最难治的病 感情 不治之症是中性词。 繁体 不治之癥 近义 不可救药 反义 药到病除 英语 incurable disease 俄语 неизлечимая болéзнь 日语 不治(ふち)の病(やまい) 法语 maladie incurable(maladie inguérissable)
意思解释:拼音 bù kě shōu shí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ㄕㄡ ㄕˊ 解释 收拾:整理。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唐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例子 蒲殿俊辈登台之后,因为纵容兵士的结果,弄到了一个不可收拾的地步。(郭沫若《少年时代 反正前后》) 正音 “拾”,不能读作“sí”。 辨形 “拾”,不能写作“十”。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事物破坏得十分严。 谜语 只收九人;只取玖名;定价九折出售 感情 不可收拾是贬义词。 繁体 不可収拾 近义 不可救药、土崩瓦解 反义 蒸蒸日上、旭日东升 英语 irremediable(be hopeless; be impossible to pull back; get out of hand) 法语 irréparable(irrémédiable)
意思解释:拼音 jí bù kě wéi 注音 ㄐ一ˊ ㄅㄨˋ ㄎㄜˇ ㄨㄟˊ 解释 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例子 巧娘曰:“疾不可为,魂已离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巧娘》)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已陷入绝境。 感情 疾不可为是中性词。 繁体 疾不可為 近义 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反义 药到病除
意思解释:拼音 qì xī yǎn yǎn 注音 ㄑ一ˋ ㄒ一 一ㄢˇ 一ㄢˇ 解释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例子 (1)这个病人已经气息奄奄,医生也已无力挽回了。 (2)他爷爷得重病住进了医院,已气息奄奄。 正音 “奄”,不能读作“yān”。 辨形 “息”,不能写作“吸”。 辨析 气息奄奄和“奄奄一息”都可形容“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引申为事物将亡。但“奄奄一息”比气息奄奄语气重。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气息奄奄是贬义词。 繁体 氣息奄奄 近义 奄奄一息、苟延残喘 反义 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英语 at the point of death 德语 im Sterben liegen(in den letzten Zügen liegen)
意思解释:拼音 wú kě jiù yào 注音 ㄨˊ ㄎㄜˇ ㄐ一ㄡˋ 一ㄠˋ 解释 比喻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 例子 历史无情,现在证明,他的灵魂早已无可救药,也根本不可能改造。 辨形 “可”,不能写作“渴”。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或事。 感情 无可救药是中性词。 繁体 無可捄藥 近义 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反义 药到病除 英语 incurable(be past praying for) 德语 nicht zu retten sein(unverbesserlich) 法语 incorrigible(inguérissable)
意思解释:拼音 bù kě jiù liáo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ㄐ一ㄡˋ ㄌ一ㄠˊ 解释 病已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 例子 希侃忽遘异疾,不可救疗。清·葆光子《物妖志·柳》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事态严重。 感情 不可救疗是贬义词。 繁体 不可捄療 近义 不可救药 英语 beyond redemption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比喻已到了绝境。
意思解释:动词 ABCC式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治之症 [ bù zhì zhī zhèng ] ⒈ 治不好的病,绝症〔补义:还可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纠正的坏毛病〕。 引证解释 ⒈ 治不好的病,绝症。 引 鲁迅 《伪自由书·电的利弊》:“曾见一个囚在反省院里的青年的信,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萧乾 《栗子·忧郁者的自白(代跋)》:“我甚至可以说,忧郁在我个人已是不治之症了。” 国语辞典 不治之症 [ bù zhì zhī zhèng ] ⒈ 医治不好的病症。 引 《醒世恒言·卷一〇·刘小官雌雄兄弟》:「太医诊了脉,说道:『这是双感伤寒……此乃不治之症。』」 ⒉ 比喻无法纠正的缺失。 例 如:「这个人的赌瘾已是不治之症,戒了又赌,赌了又戒,不知多少回了?」 英语 incurable disease 法语 maladie incurable, maladie inguérissable, maladie qui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可救疗 [ bù kě jiù liáo ] ⒈ 亦作“不可救药”。 引证解释 ⒈ 见“不可救药”。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病入膏肓 [ bìng rù gāo huāng ] ⒈ 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英 sick beyond cure; past all hopes; 引证解释 ⒈ 谓病情险恶无法医治。亦以喻事势严重无可挽救。语本《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 秦。 引 秦伯 使医 缓 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竪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金 王若虚 《王内翰子端诗近来陡觉无佳思》诗:“功夫费尽谩穷年,病入膏肓岂易鐫。” 《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吾观 刘琦 过於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生哽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