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唇齿相依 [ chún chǐ xiāng yī ] ⒈ 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例 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三国志·魏书·鲍勋传》 英 be closely related and mutually dependent like the lips and teeth; 引证解释 ⒈ 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引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两 粤、黔、鄂、江、皖 数省,皆与 湖南 唇齿相依。” 朱德 《送朝鲜最高人民代表团归国》诗:“唇齿相依关世运,戚欣与共胜天伦。” 萧乾 《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原因很清楚,他们自身同 中国 的旧秩序是唇齿相依的。” 脣齒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靠。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 吴 蜀 脣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国语辞典 唇齿相依 [ chún chǐ xiāng yī
意思解释:拼音 chún chǐ xiāng yī 注音 ㄔㄨㄣˊ ㄔˇ ㄒ一ㄤ 一 解释 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齿相济。”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例子 高丽王倒也识见宏远,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唇齿相依,不宜改图。(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g”。 辨形 “依”,不能写作“衣”。 辨析 唇齿相依和“唇亡齿寒”都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唇齿相依强调相互依存;“唇亡齿寒”强调利害与共;一方遭难;另一方也难免。同时唇齿相依除了指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 谜语 呀 感情 唇齿相
意思解释:拼音 kè gǔ chóu hèn 注音 ㄎㄜˋ ㄍㄨˇ ㄔㄡˊ ㄏㄣˋ 解释 永远记在心头的深仇大恨。 出处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三面红旗底下还允许她摆米豆腐摊子嘛,哪来的刻骨仇恨?” 例子 战士们热血沸腾,跃出战壕,怀着对阶级敌人的刻骨仇恨,杀声震天,与数倍于我之敌展开白刃格斗。(穆欣《北线凯歌》三十) 正音 “仇”,不能读作“qiú”。 辨形 “恨”,不能写作“狠”。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仇恨极深。 感情 刻骨仇恨是贬义词。 繁体 刻骨讎恨 近义 不共戴天、血海深仇、恨之入骨 反义 以德报怨、满腔热情 英语 bear a deep malice towards(deep hatred) 日语 恨(うら)み骨髄に徹する 德语 unversǒhnlicher Haβ
意思解释:拼音 lìng rén qiè chǐ 注音 ㄌ一ㄥˋ ㄖㄣˊ ㄑ一ㄝˋ ㄔˇ 解释 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令人切齿是中性词。 繁体 令人切齒 反义 人见人爱
意思解释:拼音 lìng rén fà zhǐ 注音 ㄌ一ㄥˋ ㄖㄣˊ ㄈㄚˋ ㄓˇ 解释 令:使得;发指:头发竖起来。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也作“令人发竖。” 出处 庄周《庄子 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例子 历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说来真真令人发指。(清 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二回) 正音 “发”,不能读作“fā”。 辨形 “指”,不能写作“旨”。 用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致富术 感情 令人发指是贬义词。 繁体 令人發指 近义 怒不可遏、怒形于色、怒气冲冲 反义 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喜形于色 英语 make one bristle with anger 俄语 вызывать всеобщее негодование 日语 人を激怒させる 法语 être révoltant
意思解释:拼音 nǐ sǐ wǒ huó 注音 ㄋ一ˇ ㄙˇ ㄨㄛˇ ㄏㄨㄛˊ 解释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 出处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例子 这些都是非原则问题,冷静商量一下就解决了,为什么非争个你死我活不可呢? 正音 “死”,不能读作“shǐ”。 辨析 你死我活和“不共戴天”;都有“不能共存”的意思。但你死我活偏重指“矛盾尖锐;不可调合”;“不共戴天”偏重指“仇恨极深”。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指双方不能共存。 感情 你死我活是中性词。 繁体 妳死我活 近义 不共戴天、誓不两立 反义 同生共死、生死与共 英语 life-and-death 俄语 не на жизнь,а на смерть 日语 死(し)ぬか生(い)きるか 德语 auf Leben und Tod
意思解释: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注音 ㄕˋ ㄅㄨˋ ㄌ一ㄤˇ ㄌ一ˋ 解释 发誓不跟敌人并存。形容双方仇恨极深。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例子 萧干《未带地图的旅人》:“它同民主自由、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辨形 “誓”,不能写作“事”。 辨析 见“势不两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指不能同时存在。 感情 誓不两立是中性词。 繁体 誓不兩立 近义 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反义 亲密无间、情投意合、同流合污 英语 swear not to coexist with another 德语 einander spinnefeind sein(Todfeinde sein)
意思解释:拼音 shēn chóu dà hèn 注音 ㄕㄣ ㄔㄡˊ ㄉㄚˋ ㄏㄣˋ 解释 极深极大的仇恨。 出处 元 杨显之《酷寒亭》:“从今后深仇积恨都消解。” 例子 多年积压的深仇大恨,象火山的岩浆一样从江水山的身上暴发了!(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正音 “大”,不能读作“dài”。 辨形 “深”,不能写作“申”。 辨析 深仇大恨和“血海深仇”都有“仇恨极大”的意思。但深仇大恨泛指各方面的极大仇恨;语义较宽;“血海深仇”偏重指有血债的极大仇恨;语义较重。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双方矛盾很深。 感情 深仇大恨是中性词。 繁体 深讎大恨 近义 新仇旧恨、血海深仇 反义 恩重如山、救命之恩 英语 peculiar animosity(deep hostility; great enmity) 俄语 глубокая ненависть 日语 深いうらみ 德语 bitterer und tiefer Haβ
意思解释: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注音 ㄕˋ ㄅㄨˋ ㄌ一ㄤˇ ㄌ一ˋ 解释 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例子 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两”,不能写作“二”。 辨析 见“不共戴天”。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谜语 千姿百态相对立 感情 势不两立是中性词。 繁体 勢不兩立 近义 你死我活、誓不两立 反义 亲密无间、情投意合 英语 be irreconcilable with 俄语 непримиримый антагонизм 日语 両立(りょうりつ)できない 德语 unversǒhnlich 法语 il est impossible que les deux coexistent(il faut que l'un des deux soit exclu)
意思解释:拼音 sǐ duì tóu 注音 ㄙˇ ㄉㄨㄟˋ ㄊㄡˊ 解释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例子 你已经成了他的死对头了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谜语 地狱里打官司 感情 死对头是贬义词。 繁体 死對頭 近义 不共戴天 反义 铁哥们 英语 implacable enemy(sworn foe) 日语 非常な仇同士,目(め)かたき 德语 geschworener Feind 法语 ennemi mortel,juré,archarné
意思解释:拼音 bù tóng dài tiān 注音 ㄅㄨˋ ㄊㄨㄥˊ ㄉㄞˋ ㄊ一ㄢ 解释 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出处 《公羊传 庄公四年》“讳与仇狩也”汉何休注:“《礼》,父母之仇,不同戴天。”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有深仇大恨。 感情 不同戴天是中性词。 近义 不共戴天
意思解释:拼音 jiǔ shì zhī chóu 注音 ㄐ一ㄡˇ ㄕˋ ㄓ ㄔㄡˊ 解释 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出处 《公羊传 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例子 九世之仇,百年之德,至于今而始报之子孙,即报者亦不知其所以。(章炳麟《菌说》) 用法 作宾语;指久远的深仇。 感情 九世之仇是中性词。 繁体 九丗之讎 近义 不共戴天 反义 百年之德
意思解释:拼音 bù shì zhī chóu 注音 ㄅㄨˋ ㄕˋ ㄓ ㄔㄡˊ 解释 不世:非凡。指极大的仇恨。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业,汲汲于心,以图恢复。” 例子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70回:“这武三思贼子,他杀我一门家口,乃不世之仇,今日狭路相逢,岂可轻轻放过!” 用法 作宾语;指极大的仇恨。 感情 不世之仇是中性词。 近义 不共戴天、血海深仇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国语辞典 九世之仇 [ jiǔ shì zhī chóu ] ⒈ 本指齐哀公因纪侯进谗言,被周天子处死,九世之后,齐襄公终于消灭纪国,为先祖报仇之事。见《公羊传·庄公四年》。后比喻历时长久,不共戴天的仇恨。 例 如:「以色列和邻近各国的九世之仇,使中东地区成为随时会引爆的火药库。」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永记心头的深仇大恨。
意思解释:形容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令人发指 [ lìng rén fà zhǐ ] ⒈ 因愤怒而致头发直立。形容愤怒之极。 例 但报总不能不看,一看,则昏话之多,令人发指。——《鲁迅书信集》 英 get one's hackles up; disgusting;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make one's hair stdnd up in anger; 引证解释 ⒈ 后以“令人髮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 引 《庄子·盗跖》:“謁者入通, 盗跖 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 易水 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 击筑, 荆軻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復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髮尽上指冠。” 《东欧女豪杰》第二回:“野蛮政府,怙恶不悛,偏要和我们为难,歷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説来真真令人髮指!” 徐迟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 国语辞典 令人切齿 [ lìng rén qiè chǐ ] ⒈ 痛恨、愤怒至极。 例 如:「这杀人犯的所作所为,令人切齿不已。」 近 不共戴天 你死我活 令人发指 势不两立
意思解释:形容词
意思解释:死 字组词 对 字组词 头 字组词
意思解释:形容词
意思解释:名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同戴天 [ bù tóng dài tiān ] ⒈ 同“不共戴天”。 引证解释 ⒈ 同“不共戴天”。 引 《公羊传·庄公四年》“讳与讎狩也” 汉 何休 注:“《礼》,父母之讎,不同戴天。”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两立 [ bù liǎng lì ] ⒈ 不能同时并存。 引证解释 ⒈ 不能同时并存。 引 《战国策·燕策三》:“燕秦 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先帝虑 汉 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託臣以讨贼也。” 《明史·高攀龙传》:“杨璉 等羣击 魏忠贤,势已不两立。”
意思解释:不两立 引证解释: 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 燕秦 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先帝虑 汉 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明史·高攀龙传》:“ 杨琏 等羣击 魏忠贤 ,势已不两立。 基本解释 不能同时并存。 网络解释 不两立 引证解释: 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明史·高攀龙传》:“杨琏等羣击魏忠贤,势已不两立。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