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半推半就 [ bàn tuī bàn jiù ] ⒈ 推:抵拒、推辞;就:凑近、靠近。又推辞又靠近。形容假意推辞拒绝的样子。 例 想来九公必实意要收的,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实收了,倒也爽快。——《镜花缘》 李方哥半推半就的接了。程朝奉正是会家不忙,见接了银子,晓得有了机关。——《二刻拍案惊奇》 英 accept while pretending to refuse; half yield and half deny; half willing(at heart)and half unwilling(in appearence); 引证解释 ⒈ 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 引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 《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 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我起先推口说,我是外国人,夹在她们中间会使她们不方便,又故意找了些不大近情理的推辞,但
意思解释:拼音 bàn tuī bàn jiù 注音 ㄅㄢˋ ㄊㄨㄟ ㄅㄢˋ ㄐ一ㄡˋ 解释 推:推辞;就:靠拢;接受。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例子 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 正音 “推”,不能读作“duī”。 辨形 “推”,不能写作“堆”。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愿意,表面推辞。 谜语 扰;掠 感情 半推半就是中性词。 近义 装模作样、半真半假、虚情假意 反义 拒人千里、闭门谢客、婉言谢绝 英语 accept while pretending to refuse(half yield and half deny; half willing(at heart)and half unwilling(in appearence)) 俄语 отнéкиваться для вида(жемáниться)
意思解释:拼音 bù jí bù lí 注音 ㄅㄨˋ ㄐ一ˊ ㄅㄨˋ ㄌ一ˊ 解释 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出处 《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例子 刘本人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隐隐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对于南北两方都采取着不即不离的态度。(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即”,不能写作“既”。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形容对人的态度。 谜语 跟踪 感情 不即不离是中性词。 繁体 不即不離 近义 若即若离 反义 亲密无间 英语 keep the right distance 俄语 не óчень близкий но и не слишком холóдный 日语 つかず離(はな)れず
意思解释:拼音 jìng ér yuǎn zhī 注音 ㄐ一ㄥˋ ㄦˊ ㄩㄢˇ ㄓ 解释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指对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例子 若遇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敬”,不能写作“近”。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尊古 感情 敬而远之是贬义词。 繁体 敬而遠之 近义 若即若离、敬若神明 反义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形影相随 英语 keep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俄语 уважать,но держаться на расстоянии 日语 敬遠(けいえん) 德语 sich von jm distanzieren(sich jm nur auf Armeslǎnge nǎhern) 法语 respecter mais s'en tenir à l'écart(ne pas offenser mais garder ses distances)
意思解释:拼音 mào hé shén lí 注音 ㄇㄠˋ ㄏㄜˊ ㄕㄣˊ ㄌ一ˊ 解释 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例子 但一从我做了他的党代表之后,便由“志同道合”一变而为“貌合神离”。(郭沫若《涂家埠》) 辨形 “合”,不能写作“和”。 辨析 貌合神离和“同床异梦”有别:“同床异梦”偏重于各有打算;仅用于人。貌合神离表面上很和气;实际上却不同心。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遗像 感情 貌合神离是贬义词。 繁体 皃合神離 近义 同床异梦、貌合心离 反义 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同心同德 英语 one in appearance but each going his own way 俄语 душевная отдалённос
意思解释:拼音 ruò lí ruò jí 注音 ㄖㄨㄛˋ ㄌ一ˊ ㄖㄨㄛˋ ㄐ一ˊ 解释 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出处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态度不明朗。 感情 若离若即是中性词。 繁体 若離若即 近义 若即若离 英语 be neither friendly nor aloof(neither to accept nor reject)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敬而远之 [ jìng ér yuǎn zhī ] ⒈ 虽然敬重,但不愿与之接近。 英 stay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sb.; 国语辞典 敬而远之 [ jìng ér yuàn zhī ] ⒈ 指对鬼神要存有尊敬之心,但不涉于迷信。语本引申为虽表示尊敬,但保持距离,既不亲近、也不得罪。 引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若遇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要紧!要紧!」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貌合神离 [ mào hé shén lí ] ⒈ 表面上很亲密而实际上怀有二心。 英 be apparently acquiescing while countrary-minded; be friendly apparently but in fact not; 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貌合心离”、“貌合行离”。表面上关系密切而实际上内怀二心。 引 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疎,貌合行离。”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復,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邹韬奋 《沉闷的欧洲与明朗的远东》:“于是 欧洲 反侵略的和平国家又一度表现着貌合神离的姿态,为侵略国家所快意。” ⒉ 表面相似而实质不一样。 引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晏 欧 词,雅近 正中,然貌合神离,所失甚远。” 鲁迅 《且介亭杂文
意思解释:ABAC式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即不离 [ bù jí bù lí ] ⒈ 佛教用语,不接近亦不远离(指人际关系) 英 keep sb.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 引 《圆觉经》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唐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卷七:“但法生时,缘起力大,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 宋 苏轼 《周文炳瓢砚铭》:“不即不离,孰曰非道人之利器。” ⒉ 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引 《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夫妻之间便合他论房幃资格,自己居右,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 黄远庸 《政海之一勺》之一:“国民党之对 袁,内部不知如何,而表面确止在不即不离之间。” 国语辞典 不即不离 [ bù jí bù lí ] ⒈ 佛教用语。谓众生和佛的关系,既不是等同,也不是两个个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