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充耳不闻 [ chōng ěr bù wén ] ⒈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拒不听取别人意见。 英 turn a deaf ear to; 国语辞典 充耳不闻 [ chōng ěr bù wén ] ⒈ 塞住耳朵,装著没听见。形容故意不理会或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引 清·李渔《奈何天·第三〇出》:「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近 置之不闻 置若罔闻 视而不见 反 洗耳恭听
意思解释:拼音 bì cōng sè míng 注音 ㄅ一ˋ ㄘㄨㄥ ㄙㄜˋ ㄇ一ㄥˊ 解释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例子 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处世态度。 感情 蔽聪塞明是贬义词。 繁体 蔽聰僿明 近义 不闻不问、蔽明塞聪 反义 耳聪目明 英语 not perceptive
意思解释:拼音 bù wèn bù wén 注音 ㄅㄨˋ ㄨㄣˋ ㄅㄨˋ ㄨㄣˊ 解释 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例子 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态度冷淡。 谜语 聋子拜客 感情 不问不闻是贬义词。 繁体 不問不聞 近义 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反义 满腔热忱 英语 be indifferent
意思解释: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 注音 ㄔㄨㄥ ㄦˇ ㄅㄨˋ ㄨㄣˊ 解释 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出处 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例子 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清 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 正音 “充”,不能读作“cōng”。 辨形 “耳”,不能写作“尔”。 辨析 充耳不闻和“不闻不问”都有“对事物冷淡、不关心”的意思。但充耳不闻指冷淡;不关心的行动;比较具体;“不闻不问”指冷淡、不关心的态度;比较概括。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 歇后语 聋子打铃 谜语 龙;聋;装聋;聋子打铃 感情 充耳不闻是贬义词。 繁体 充耳不聞 近义 不闻不问、装聋作哑 反义 洗耳恭听 英语 shut one's ears and refuse to lis
意思解释:拼音 mò bù guān xīn 注音 ㄇㄛˋ ㄅㄨˋ ㄍㄨㄢ ㄒ一ㄣ 解释 漠:冷淡;冷漠。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 出处 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例子 好比看古代或是异国的故事,漠不关心。(叶圣陶《英文教授》)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漠”,不能写作“莫”。 辨析 见“漠然置之”。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最没爱心的人 感情 漠不关心是贬义词。 繁体 漠不關心 近义 漠然置之 反义 关怀备至 英语 pay no attention at all 俄语 равнодушно(относиться безразлично) 日语 ちっとも気にかけない,全然(ぜんぜん)関心を持たない 德语 gleichgültig(kühl und unbeteiligt)
意思解释:拼音 zhuāng lóng zuò yǎ 注音 ㄓㄨㄤ ㄌㄨㄥˊ ㄗㄨㄛˋ 一ㄚˇ 解释 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出处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例子 鲁迅《三闲集 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 辨形 “聋”,不能写作“胧”。 辨析 装聋作哑与“不闻不问”有别:装聋作哑侧重于形容不理睬;“不闻不问”侧重于形容不关心。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哑剧 感情 装聋作哑是贬义词。 繁体 裝聾作啞 近义 装模作样、不闻不问、矫柔造作 反义 振聋发聩 英语 pretend to be ignorant of sth. 俄语 делать невинный вид 德语 sich taub und stumm stellen 法语 faire le sourd
意思解释:拼音 zhì ruò wǎng wén 注音 ㄓˋ ㄖㄨㄛˋ ㄨㄤˇ ㄨㄣˊ 解释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例子 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正音 “置”,不能读作“zhǐ”。 辨形 “置”,不能写作“知”;“罔”,不能写作“冈”、“网”。 辨析 置若罔闻和“置之度外”;都含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但置若罔闻指对批评、劝告、请求、抗议等不予理睬;“置之度外”指把生死、荣辱、安危、苦乐等放在个人考虑之外。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置若罔闻是贬义词。 繁体 置若罔聞 近义 置之不理、熟视无睹、置之
意思解释:拼音 bù lǐ bù cǎi 注音 ㄅㄨˋ ㄌ一ˇ ㄅㄨˋ ㄘㄞˇ 解释 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 例子 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我们要同这种现象作严厉的斗争。”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不理不睬是贬义词。 繁体 不理不倸 近义 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英语 niminy-piminy(give a cold shoulder to somebody)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漠不关心 [ mò bù guān xīn ] ⒈ 不放在心上,粗枝大叶。 例 自然界对个别的生命是如此漠不关心,我们又何必娇惯自己? 英 careless; 引证解释 ⒈ 冷淡;不经意。 引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孙 听其言謔,窥其意厚,大不似少年漠不关心者。” 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买车的心既已冷淡,对别人家的车就漠不关心。” 国语辞典 漠不关心 [ mò bù guān xīn ] ⒈ 漠,冷淡。漠不关心指冷冷淡淡,毫不关心。 引 《歧路灯·第九五回》:「人家竟相传钞,什袭以藏,而子孙漠不关心。」 《文明小史·第四回》:「到底人家的马,漠不关心,并不当心喂草喂料。」 近 漫不经心 漫不经意 痛痒无关 反 感同身受 无微不至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问不闻 [ bù wèn bù wén ] ⒈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 引证解释 ⒈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参见“不闻不问”。 引 《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 李紈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於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国语辞典 不理不睬 [ bù lǐ bù cǎi ] ⒈ 不加以理会。 例 如:「从大老远的把我叫来,却对我不理不睬,真不知他们在玩什么把戏?」 英语 to completely ignore (idiom), to pay no attention to, not to be in the least concerned about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蔽聪塞明 [ bì cōng sè míng ] ⒈ 堵塞耳朵,蒙住眼睛。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例 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英 not perceptive; 国语辞典 蔽聪塞明 [ bì cōng sè míng ] ⒈ 蒙住耳目。比喻对外界事物不予闻问。 例 如:「人活著,有些时候不妨蔽聪塞明,麻木一些。」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