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⒈ 来不及处理。 例 潮水般的顾客使他们措手不及。 英 be caught unawares; 引证解释 ⒈ 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 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打脊的髠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攛过我?”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喒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劫寨,走一遭去,杀他箇措手不及。” 《西游记》第六一回:“众妖一齐上前乱砍, 八戒 措手不及,倒拽着钉鈀,败阵而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章:“女人们措手不及,想尽量搬走一些贵重衣物。” 国语辞典 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⒈ 事情发生太快,来不及还手应付。 引 《水浒传·第九回》:「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著洪教头膁儿骨上。」 《三国演义·第五〇回》:
意思解释:拼音 bù zhī suǒ cuò 注音 ㄅㄨ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例子 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正音 “措”,不能读作“xī”。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不知所措和“手足无措”;都有“慌张”和“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但不知所措语义较宽;除形容举动慌乱外;还可指“失望”、“困惑”、“感激”时神情状态;“手足无措”仅形容举动慌乱和不知如何办的样子。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处境很为难。 谜语 瞎子摸到三岔口 感情 不知所措是中性词。 近义 手足无措、惊惶失
意思解释:拼音 cù bù jí fáng 注音 ㄘㄨˋ ㄅㄨˋ ㄐ一ˊ ㄈㄤˊ 解释 猝:突然;出乎意料;防:防备。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例子 (1)有人从背后扑来,他猝不及防,栽倒在地。 (2)小明走过球场,猝不及防被迎面飞来的足球碰伤了。 正音 “猝”,不能读作“zú”。 辨形 “猝”,不能写作“狡”。 辨析 猝不及防与“措手不及”有别:猝不及防大多用于战争或斗争中的突然袭击;“措手不及”适用面宽;还适用于其他一般情况;猝不及防不能作补语;“措手不及”可以。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事情发生得很突然。 感情 猝不及防是中性词。 近义 措手不及 反义 防患未然 英语 be taken by surprise 日语 だしぬけで防 (ふせ)ぐ暇
意思解释:拼音 cuò shǒu bù jí 注音 ㄘㄨㄛˋ ㄕㄡˇ ㄅㄨˋ ㄐ一ˊ 解释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出处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例子 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正音 “措”,不能读作“chuò”。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情突然发生。 谜语 昔 感情 措手不及是中性词。 近义 手足无措、惊慌失措、猝不及防 反义 从容不迫、措置裕如、镇定自若 英语 be too late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俄语 быть застигнутым врасплóх 日语 処置が間 (ま)にあわない 德语 eh'man sich's versieht(urplǒtzlich) 法语 n'avoir
意思解释:拼音 jǔ zhǐ shī cuò 注音 ㄐㄨˇ ㄓˇ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睿闻知两处危急,举止失措,甚是惊慌。” 例子 季羡林《那提心吊胆的一年》:“有的就神色仓皇,举止失措。”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人慌乱。 感情 举止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舉止失措 近义 手足无措 反义 举止大方 英语 step out of line
意思解释:拼音 jì wú suǒ chū 注音 ㄐ一ˋ ㄨˊ ㄙㄨㄛˇ ㄔㄨ 解释 计:计策,办法。想不出什么办法。 出处 《晋书 顾荣传》:“兄弟姻娅盘固州郡,威逼士庶以为臣仆,于时贤愚计无所出。” 例子 众人计无所出,只得走转来,把卢生光景说了一遍。(明 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想不出什么办法。 感情 计无所出是中性词。 繁体 計無所出 近义 走投无路、无计可施 英语 be at one's wits' end about what to do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煌”。 辨析 (一)惊惶失措和“惊慌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常”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惶”、“惊慌”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内容;多用作书面语。“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强调又惊又慌;常用于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吓得没办法 感情 惊惶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惶失措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正音 “慌”,不能读作“huáng”。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惊慌失措和“惊惶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去常态”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慌”、“惊惶”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偏重又惊又慌;多用作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谜语 木工箱里丢鸡蛋 感情 惊慌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慌失措 近义 张皇失
意思解释:拼音 láng bèi bù kān 注音 ㄌㄤˊ ㄅㄟˋ ㄅㄨˋ ㄎㄢ 解释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例子 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正音 “堪”,不能读作“shèn”。 辨形 “堪”,不能写作“勘”。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狼狈不堪是贬义词。 繁体 狼狽不堪 近义 手足无措、惊慌失措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great distress 俄语 быть в крáйне затруднитель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日语 狼狽きわまり
意思解释:拼音 qī shǒu bā jiǎo 注音 ㄑ一 ㄕㄡˇ ㄅㄚ ㄐ一ㄠˇ 解释 原指比一般人多好几个手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忙乱。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例子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正音 “手”,不能读作“sǒu”。 辨形 “脚”,不能写作“角”。 辨析 七手八脚与“手忙脚乱”有别:七手八脚偏重在杂乱;只能指许多人;不能只指一个人;一般多用作状语。 用法 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歇后语 螃蟹过河 谜语 三个半人抓螃蟹 感情 七手八脚是中性词。 繁体 七手八腳 近义 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反义 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英语 too many cooks 德语 in einem Durcheinander (von vielen helfenden Hǎnden)
意思解释:拼音 rú zuò zhēn zhān 注音 ㄖㄨˊ ㄗㄨㄛˋ ㄓㄣ ㄓㄢ 解释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 《晋书 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例子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正音 “毡”,不能读作“tǎn”。 辨形 “毡”,不能写作“毯”。 辨析 如坐针毡和“坐立不安”都形容心神不宁;但如坐针毡含有比喻色彩;比“坐立不安”更生动。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心情不安。 感情 如坐针毡是中性词。 繁体 如坐針氊 近义 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局促不安 反义 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英语 sit on pins and needies 俄语 сидеть,как на иголках 日语 気持(きも)ちの落(お)ちつかないさま,いても立ってもい
意思解释:拼音 shù shǒu dài bì 注音 ㄕㄨˋ ㄕㄡˇ ㄉㄞˋ ㄅ一ˋ 解释 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出处 《宋史 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 例子 (1)敌军压境,我们要设法突围,不可束手待毙。 (2)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也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 正音 “待”,不能读作“dāi”。 辨形 “待”,不能写作“侍”。 辨析 束手待毙和“束手就擒”;都有“坐待不良后果”之意。但束手待毙偏重在“待毙”;即消极地等死;语气比“束手就擒”重;而“束手就擒”;偏重在“就擒”;即让人轻易捉住;多不含消极意义。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谜语 上刑场 感情 束手待毙是贬义词。 繁体 束手待斃 近义 束手无策、束手就擒 反义 应付自如 英语 wait for death with tied hands 俄语 ждать кáзн
意思解释:拼音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注音 ㄕㄡˇ ㄇㄤˊ ㄐ一ㄠˇ ㄌㄨㄢˋ 解释 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临济宗 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例子 諕的我手忙脚乱紧收拾。(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 辨形 “忙”,不能写作“芒”。 辨析 手忙脚乱和“慌慌张张”都可以形容“做事忙乱”。但手忙脚乱是从行动上而言;而“慌慌张张”是从心理上而言。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落汤的螃蟹 感情 手忙脚乱是贬义词。 繁体 手忙脚亂 近义 手足无措、七手八脚 反义 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英语 be in a great bustle 俄语 суетиться(метáться) 日语 てんてこまいする 德语 Hals über Kopf(in wilder hast) 法语 s'affairer(se
意思解释:拼音 shù shǒu wú cè 注音 ㄕㄨˋ ㄕㄡˇ ㄨˊ ㄘㄜˋ 解释 策:办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出处 宋 王柏《鲁斋集》:“士大夫念虑不及此,一旦事变之来,莫不束手无策。” 例子 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正音 “策”,不能读作“chè”。 辨形 “手”,不能写作“首”。 辨析 束手无策和“一筹莫展”都有“什么办法也想不出来”的意思。但束手无策语义重;且较形象。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摊 感情 束手无策是贬义词。 繁体 束手無筞 近义 无能为力、一筹莫展 反义 得心应手、急中生智、左右逢源 英语 fold one's hands helplessly 俄语 как без рук(бессильный) 德语 weder aus noch ein wissen 法语 réduit à l'impuissance(ne s
意思解释:拼音 wú suǒ cuò shǒu 注音 ㄨˊ ㄙㄨㄛˇ ㄘㄨㄛˋ ㄕㄡˇ 解释 见“无所错手足”。 出处 《宋史·韩琦传》:“迨置市易务,而小商细民,无所措手。” 用法 作谓语;指不知如何是好。 感情 无所措手是中性词。 繁体 無所措手 近义 无所错手足、无所措手足 英语 not to know what to do
意思解释:拼音 yī chóu mò zhǎn 注音 一 ㄔㄡˊ ㄇㄛˋ ㄓㄢˇ 解释 筹:计策;办法;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出处 《宋史 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例子 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筹莫展。 正音 “展”,不能读作“zǎn”。 辨形 “筹”,不能写作“愁”。 辨析 一筹莫展和“束手无策”;都有“拿不出什么办法”的意思。但“束手无策”语义重;较形象;一筹莫展指想不出办法来对付。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暗码 感情 一筹莫展是贬义词。 繁体 一籌莫展 近义 束手无策、束手待毙 反义 神通广大、大显身手、大显神通 英语 not a single plan proposed 俄语 никакого выхода не находить 日语 手(て)も足(あし)も出(で)ない 德语 sich keinen Rat wissen(nicht
意思解释:拼音 wú suǒ cuò shǒu zú 注音 ㄨˊ ㄙㄨㄛˇ ㄘㄨㄛˋ ㄕㄡˇ ㄗㄨˊ 解释 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例子 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当时我眼睁睁地看着父母的死尸,简直无所措手足,不知怎么办才好。”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 无所措手足是贬义词。 繁体 無所措手足 近义 手足无措、无所措手 英语 at a loss what to do
意思解释:拼音 shǒu jiǎo wú cuò 注音 ㄕㄡˇ ㄐ一ㄠˇ ㄨˊ ㄘㄨㄛˋ 解释 同“手足无措”。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8回:“府尹胡师文,见了上司批文,慌得手脚无措。” 例子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一回:“慌得个手脚无措,口中虽是不言,心内好生着急。”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慌乱。 感情 手脚无措是贬义词。 繁体 手脚無措 近义 手足无措、莫措手足 英语 fall over oneself(lose oneself)
意思解释:拼音 shǒu zú shī cuò 注音 ㄕㄡˇ ㄗㄨ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出处 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心神靡宁,顾已惭觍,手足失措。” 例子 老舍《小坡的生日》:“张秃子吓得手足失措,正想不起主意来。” 用法 作谓语、状语、补语;指慌乱。 感情 手足失措是贬义词。 近义 手足无措 反义 从容不迫 英语 be all in a flutter 俄语 быть в крáйней растерянности
意思解释:拼音 shù shǒu jiù qín 注音 ㄕㄨˋ ㄕㄡˇ ㄐ一ㄡˋ ㄑ一ㄣˊ 解释 束:捆;绑;就:接受。捆起手来让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 出处 《宋史 苻彦卿传》:“与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战,然未必死。” 例子 他走投无路,只好束手就擒 正音 “束”,不能读作“sù”。 辨形 “擒”,不能写作“禽”。 辨析 见“束手待毙”。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束手就擒是贬义词。 近义 听天由命、坐以待毙 反义 负隅顽抗 英语 submit to arrest with folded arms 俄语 сложить оружие 日语 逃(のが)れられない,抵抗(ていこう)する力がない
意思解释:拼音 xiǎo shǒu xiǎo jiǎo 注音 ㄒ一ㄠˇ ㄕㄡˇ ㄒ一ㄠˇ ㄐ一ㄠˇ 解释 形容不大方。也形容做事没有魄力。 出处 峻青《海啸》第四章:“你喝起酒来,却小手小脚的。这未免和你的身分不相称吧!” 例子 峻青《海啸》第四章:“你喝起酒来,却小手小脚的。这未免和你的身分不相称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不大方。 谜语 婴儿的四肢 感情 小手小脚是贬义词。 繁体 小手小腳 近义 小家子气 反义 大手大脚 英语 lacking boldbess(not dare to do things freely) 俄语 проявить мелочность(показать себя мелочным)
意思解释:拼音 mò cuò shǒu zú 注音 ㄇㄛˋ ㄘㄨㄛˋ ㄕㄡˇ ㄗㄨˊ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明史·杨守随传》:“天下嗷嗷,莫措手足。”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慌乱。 感情 莫措手足是贬义词。 近义 手足无措、手脚无措 英语 be all in a fluster(lose oneself)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举止失措 [ jǔ zhǐ shī cuò ] ⒈ 举动失常。形容心慌意乱。 引证解释 ⒈ 举动失常。形容心慌意乱。 引 《三国演义》第九八回:“睿 闻知两处危急,举止失措,甚是惊慌。” 容閎 《西学东渐记》第十三章:“予胸中既有成竹,故对於此重大问题,不至举止失措。” 国语辞典 举止失措 [ jǔ zhǐ shī cuò ] ⒈ 行为失常。比喻慌张而不知所措。 引 《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证解释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 《北齐书·元暉业传》:“孝友 临刑,惊惶失措, 暉业 神色自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生》:“家唯孀母并一姊,闻之,惊惶失措,急至阁,抚尸大慟。”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曹操 死, 青州 军惊惶失措,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 国语辞典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慌失措」、「惊惶无措」。 引 《北齐书·卷二八·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少卿虚心病,元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惶失措。」 近 坐卧不安 反 泰然自若 镇定如常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例 把我吓得惊慌失措。 英 out of one's wits;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郭祥 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我们若是惊慌失措,必然要动摇军心。” 国语辞典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惶失措」、「惊惶无措」。 引 《野叟曝言·第七四回》:「故太祖惊慌失措,而禅诏出诸袖中。」 近 战战兢兢 反 不慌不忙 泰然自若 处之泰然 从容不迫 悠然自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计无所出 [ jì wú suǒ chū ] ⒈ 谓走投无路,无法可想。 引证解释 ⒈ 谓走投无路,无法可想。 引 《晋书·顾荣传》:“昔贼臣 陈敏 凭宠藉权,滔天作乱,兄弟姻婭盘固州郡,威逼士庶以为臣僕,于时贤愚计无所出。”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卷二八:“妇知意止,无奈之何,遂便惊怖,计无所出。” 清 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壬寅四十三岁》:“余曰:‘计无所出。惟有俟入见,再看光景如何,方可随机应变。’” 国语辞典 计无所出 [ jì wú suǒ chū ] ⒈ 毫无办法。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贾还,汉王不怿者累日,左右计无所出。」也作「计无所施」。 引 《晋书·卷六八·顾荣传》:「昔贼臣陈敏凭宠藉权,滔天作乱,兄弟姻娅盘固州郡,威逼士庶以为臣仆,于时贤愚计无所出。」 近 束手无策 无法可想 无计可施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 ⒈ 狼狈:又作“狼贝”、“狼跋”。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三国志·马超传》:“梁宽,赵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现多形容处境困难,窘迫的样子。 例 那提调狼狈不堪…被钦差拍着桌子,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英 be badly battered; get left; in a dilemma; like a drowned mouse; in sore straits;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处境非常困难、窘迫。 引 宋 朱熹 《与政府札子》:“近於三月六日视事之际,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徐迟 《黄山记》:“他们只到了 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 ⒉ 形容非常破败。 引 阿英 《流离·四月三十日》:“先到庙内休息,屋宇狼狈不堪。” 国语辞典 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手忙脚乱 [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 ⒈ 指做事忙乱,没有条理的。 例 当那五点钟的笛声一响,大部分公司都因手忙脚乱的局面而十分苦恼。 英 helter-skelter; be thrown in confusion; in frantic rush; in a muddle; ⒉ 惊慌失措。 例 手忙脚乱地穿上他的衣服。 英 tumble;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做事慌乱而无条理。 引 《五灯会元·临济宗·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隻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宋 陈亮 《又壬寅夏答朱元晦书》:“况决无连不雨之理,秘书不可不早为 婺州 地,临期不知所委,徒自手忙脚乱耳。”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合船人手忙脚乱,要撑开去,不道又阁在浅处。”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老大娘手忙脚乱的把 小梅 推在炕上,拉过一条破被子给她盖了。
意思解释:手 字组词 足 字组词 失 字组词 措 字组词
意思解释:束 字组词 手 字组词 待 字组词 毙 字组词
意思解释:束 字组词 手 字组词 就 字组词 擒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ABAC式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⒈ 不知该怎么对付,形容惊慌、窘迫。 英 be at a loss as to what to do; 引证解释 ⒈ 形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引 语本《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唐 柳宗元 《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感深益惧,喜极增悲,五情交战,不知所措。”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即有婢媪扶一美人出,与交拜, 南 不知所措, 昉 挽之拜。” 巴金 《秋》十四:“他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身子微微发颤。” 国语辞典 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⒈ 惊慌失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引 《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英语 not knowing what to do (idiom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