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可终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内心极度不安或局势极为紧迫。 英 b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be unable to carry on even for a single day; 引证解释 ⒈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引 语出《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儻因循而不早为计,则敌已迫矣,患已深矣,儳焉不可终日矣。”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盖今日之 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 张书绅 《正气歌》:“多少无辜的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被审查、专政,上午还是同志,下午就是‘敌人’,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国语辞典 不可终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一天都无法过下去。形容心中恐慌不安。 例 如:「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⒈ 来不及处理。 例 潮水般的顾客使他们措手不及。 英 be caught unawares; 引证解释 ⒈ 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 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打脊的髠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攛过我?”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喒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劫寨,走一遭去,杀他箇措手不及。” 《西游记》第六一回:“众妖一齐上前乱砍, 八戒 措手不及,倒拽着钉鈀,败阵而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章:“女人们措手不及,想尽量搬走一些贵重衣物。” 国语辞典 措手不及 [ cuò shǒu bù jí ] ⒈ 事情发生太快,来不及还手应付。 引 《水浒传·第九回》:「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著洪教头膁儿骨上。」 《三国演义·第五〇回》: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诚惶诚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⒈ 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英 with reverence and awe; in fear and trepidatioh;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 引 《后汉书·杜诗传》:“诗 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牧养不称,奉职无効,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宋 王安石 《辞同修起居注状》之六:“臣诚惶诚恐,震怖不知所出。”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干凟天威,臣谨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亦省作“诚惶”。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谨奉表以闻,臣 云 诚惶以下。” ⒉ 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引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国民党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⒈ 《晋书·苻坚载记》:淝水之战,苻坚看到东晋军队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十分恐惧。后用以比喻惊慌失措、猜忌敏感的心态。 英 every bush and tree looks like an enemy—a state of extreme nervousness,as if surrounded by enemies; 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 引证解释 ⒈ 怃然有惧色。 引 前秦 主 苻坚 在 淝水 战败,与弟 苻融 登 寿春 城而望 晋 师,见阵容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 八公山 上草木,皆类人形,对 苻融 说:“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 见《晋书·苻坚载记下》。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作“又望 八公山 上草木,皆以为 晋 兵”。后因以“草木皆兵”形容惊恐万状,疑虑重重。 梁斌 《播火记》二一:“你是十年前见过一条蛇,如今看见井绳都打哆嗦,不要草木皆兵!” 国语辞典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仓皇:匆忙,慌张。匆忙慌张,不知所措。 国语辞典 仓皇失措 [ cā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心中慌乱,不知如何是好。也作「仓皇无措」。 引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仓皇失措。张辽曰:『丞相休惊。』」 《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此时姬抚台已到行台替陆制台送行去了,钱县尊也就赶到行台,仓皇失措的把教士的话禀了上去。」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⒈ 鹤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秦主苻坚率众攻晋,列阵淝水,谢玄等率精兵击破秦军,秦军在败逃途中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形容非常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程度。 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英 the whining of the wind and the cry of cranes; a fleeing army's suspicion of danger at the slightest sound; be so nervous and fearful that a slight movement in the wind is enough to make one jittery; 引证解释 ⒈ 东晋 时, 秦 主 苻坚 率众南侵,号称百万,列阵 淝水,谢玄 等率精兵八千渡水击之。 秦 兵大败, 坚 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 淝水 为之不流。馀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已至。事见《晋书·谢玄传》。后因以“风声鹤唳”形容极端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引 宋 周煇 《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意思解释:拼音 bù kě zhōng rì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ㄓㄨㄥ ㄖˋ 解释 终日:从早到晚;整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例子 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正音 “终”,不能读作“zōng”。 辨形 “终”,不能写作“中”。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心中惶恐不安。 感情 不可终日是贬义词。 繁体 不可終日 近义 忐忑不安、寝食不安 反义 处之泰然、安如泰山 英语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b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be unable to carry on even for a single day) 俄语 жить в стрáшной тревóге 日语 終日(しゅうじつ)びくびくして不安(ふあん)にかられる
意思解释:拼音 bù zhī suǒ cuò 注音 ㄅㄨˋ ㄓ ㄙㄨㄛˇ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例子 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正音 “措”,不能读作“xī”。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不知所措和“手足无措”;都有“慌张”和“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但不知所措语义较宽;除形容举动慌乱外;还可指“失望”、“困惑”、“感激”时神情状态;“手足无措”仅形容举动慌乱和不知如何办的样子。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处境很为难。 谜语 瞎子摸到三岔口 感情 不知所措是中性词。 近义 手足无措、惊惶失
意思解释:拼音 cā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ㄘㄤ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措:措置;安排。指忙乱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宋 王楙《野客丛书 魏证蒯通》:“不以事败而遽变前说,要胸中有守而然,异乎仓皇失措,遽变前说者也。” 例子 四合院里浓烟四起,火舌乱蹿,大家仓皇失措,乱成一团。 正音 “措”,不能读作“xī”。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仓皇失措和“惊惶失措”;都形容惊慌得失去常态。不同在于:仓皇失措偏重在慌乱、忙乱;“惊惶失措”偏重在害怕。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惊慌忙乱的场面。 感情 仓皇失措是中性词。 繁体 倉皇失措 近义 张皇失措、惊惶失措 反义 从容不迫、泰然处之、镇定自若 英语 be disconcerted(be acared out of one's wits) 法语 s'affoler(perdre la tête)
意思解释:拼音 cù bù jí fáng 注音 ㄘㄨˋ ㄅㄨˋ ㄐ一ˊ ㄈㄤˊ 解释 猝:突然;出乎意料;防:防备。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例子 (1)有人从背后扑来,他猝不及防,栽倒在地。 (2)小明走过球场,猝不及防被迎面飞来的足球碰伤了。 正音 “猝”,不能读作“zú”。 辨形 “猝”,不能写作“狡”。 辨析 猝不及防与“措手不及”有别:猝不及防大多用于战争或斗争中的突然袭击;“措手不及”适用面宽;还适用于其他一般情况;猝不及防不能作补语;“措手不及”可以。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事情发生得很突然。 感情 猝不及防是中性词。 近义 措手不及 反义 防患未然 英语 be taken by surprise 日语 だしぬけで防 (ふせ)ぐ暇
意思解释:拼音 cǎo mù jiē bīng 注音 ㄘㄠˇ ㄇㄨˋ ㄐ一ㄝ ㄅ一ㄥ 解释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例子 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正音 “皆”,不能读作“jié”。 辨形 “皆”,不能写作“揩”。 辨析 见“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谜语 绿林军 感情 草木皆兵是贬义词。 繁体 艸木皆兵 近义 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 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英语 be plagued by imaginary fears 俄语 Пуганая ворóна кустá боится 日语
意思解释:拼音 cuò shǒu bù jí 注音 ㄘㄨㄛˋ ㄕㄡˇ ㄅㄨˋ ㄐ一ˊ 解释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 出处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例子 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正音 “措”,不能读作“chuò”。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情突然发生。 谜语 昔 感情 措手不及是中性词。 近义 手足无措、惊慌失措、猝不及防 反义 从容不迫、措置裕如、镇定自若 英语 be too late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俄语 быть застигнутым врасплóх 日语 処置が間 (ま)にあわない 德语 eh'man sich's versieht(urplǒtzlich) 法语 n'avoir
意思解释:拼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注音 ㄔㄥˊ ㄏㄨㄤˊ ㄔㄥˊ ㄎㄨㄥˇ 解释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例子 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ǎng”。 辨形 “诚”,不能写作“成”。 辨析 诚惶诚恐和“战战兢兢”;都表示“谨慎害怕”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诚惶诚恐偏重在谨慎;“战战兢兢”偏重在害怕。②“战战兢兢”含贬义;诚惶诚恐在表示尊敬时不含贬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意思解释: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 注音 ㄈㄥ ㄕㄥ ㄏㄜˋ ㄌ一ˋ 解释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例子 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郁达夫《出奔》 正音 “唳”,不能读作“lèi”。 辨形 “唳”,不能写作“戾”。 辨析 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风声鹤唳;当强调看到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感情 风声鹤唳是贬义词。 繁体 風聲鶴唳 近义 草木皆兵 反义 风平浪静 英语 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 俄语 Пуганая ворóна кустá боится 德语 leicht aus der Fa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正音 “慌”,不能读作“huáng”。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惊慌失措和“惊惶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去常态”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慌”、“惊惶”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偏重又惊又慌;多用作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谜语 木工箱里丢鸡蛋 感情 惊慌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慌失措 近义 张皇失
意思解释: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注音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例子 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正音 “呆”,不能读作“ái”。 辨析 见“瞠目结舌”。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谜语 眼前有景道不得 感情 目瞪口呆是中性词。 繁体 目瞪口獃 近义 瞠目结舌 反义 从容不迫 英语 Eyes and mouth are fixed. 俄语 остолбенеть с разинутым ртом 日语 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する 德语 vor Schreck oder Angst sprachlos sein(wie vom Blitz getroffen dastehen) 法语 rester bouche bée
意思解释:拼音 miàn bù gǎi sè 注音 ㄇ一ㄢˋ ㄅㄨˋ ㄍㄞˇ ㄙㄜˋ 解释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例子 (秦王)叱左右前缚(蔺)相如,相如面不改色。(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 正音 “色”,不能读作“shǎi”。 辨形 “改”,不能写作“孜”。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谜语 红颜永胜 感情 面不改色是褒义词。 繁体 靣不改色 近义 神色自若 反义 惊惶失措、大惊失色 英语 keep a straight face 俄语 не изменяться в лице 德语 ohne eine Miene zu verziehen(ohne mit der Wimper zu zukken)
意思解释:拼音 pì gǔn niào liú 注音 ㄆ一ˋ ㄍㄨㄣˇ ㄋ一ㄠˋ ㄌ一ㄡˊ 解释 形容极度恐惧、惊惶;失去自禁。有时也形容忙得不可开交。 出处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你要问俺名姓,若说出来,直唬得你屁滚尿流。” 例子 在朱德委员长的指挥下,我军直捣敌人老营,直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屁滚尿流。 正音 “尿”,不能读作“suī”。 辨形 “滚”,不能写作“磙”。 用法 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上厕所 感情 屁滚尿流是贬义词。 繁体 屁滾尿流 近义 不寒而栗、一败涂地 反义 从容不迫、面不改色、泰然自若 英语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俄语 пускáть в штаны 日语 大(おお)いに狼狽(ろうばい)しているようす 德语 (vor Angst) in die Hose scheiβen(in die Hosen machen)
意思解释:拼音 shǒu zú wú cuò 注音 ㄕㄡˇ ㄗㄨˊ ㄨˊ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例子 许地山《女儿心》:“听说一两日间民军便要进城,住在城里的旗人更吓得手足无措。” 正音 “足”,不能读作“zhú”。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手足无措与“不知所措”有别:手足无措侧重于形容举动慌乱;“不知所措”侧重于形容神情紧张;没有主意。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手足无措是贬义词。 繁体 手足無措 近义 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反义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英语 at a loss what to do 俄语 прийти в смятение 日语 手も足もでない,周章狼狽(しゅうしょうろうばい)である 德语 weder aus noch ein wissen(fassung
意思解释:拼音 tǎn tè bù ān 注音 ㄊㄢˇ ㄊㄜˋ ㄅㄨˋ ㄢ 解释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例子 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忐忑不安,她怕有人出卖星海。(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析 忐忑不安和“坐立不安”;都有“不安”的意思。但忐忑不安偏重形容心理上的不安;“坐立不安”偏重形容行动上的不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心上下按 感情 忐忑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坐立不安、惶惶不安 反义 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英语 have kittens(to become very much worried or upset; in fear and trembling; be on rettles; uneasy; fidgety) 俄语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тревога) 日语 びくびくして落ち着かない 德语 beunruhigt
意思解释:拼音 tí xīn diào dǎn 注音 ㄊ一ˊ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ㄉㄢˇ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例子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正音 “提”,不能读作“dì”。 辨形 “提”,不能写作“题”。 辨析 提心吊胆和“心惊胆战”;都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提心吊胆则有时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歇后语 大街上卖杂碎、与虎同穴、给老虎医病 谜语 半天云里踩钢丝 感情 提心吊胆是贬义词。 繁体 提心弔膽 近义 心惊胆战、担惊受怕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惶惶不可终日 [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形容心中惶急,觉得一天也过不下去。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心中惶急,觉得一天也过不下去。 引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五:“在未得到最后结果以前,就惶惶不可终日,弄得寝食不安,形容枯瘦。” 马识途 《信念》:“我却因为处在他们文艺突破口的风头上,更是搞得惶惶不可终日。”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wò bù ān 注音 ㄗㄨㄛˋ ㄨㄛˋ ㄅㄨˋ ㄢ 解释 坐不稳;睡不安。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出处 《坛经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卧不安。” 例子 一连数日,神思恍惚,坐卧不安。(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六)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 谜语 屁股长疮背又痛 感情 坐卧不安是褒义词。 繁体 坐臥不安 近义 忐忑不安、坐立不安、惶恐不安 反义 若无其事、满不在乎、心安理得 英语 cannot rest
意思解释:拼音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ㄓㄤ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 出处 元 杨景贤《西游记》:“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措。” 例子 不管风浪多大,他也不会张皇失措的。 辨形 “皇”,不能写作“惶”;“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张皇失措和“惊惶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常”的意思。不同在于张皇失措偏重在“惊慌”;“惊惶失措”偏重在“害怕”。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玉帝束手无策 感情 张皇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張皇失措 近义 惊慌失措、张惶失措 反义 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处之泰然 英语 be at a loss what to do 俄语 поддавáться пáнике(впасть в пáнику) 德语 vor Angst auβer sich sein(in Panik geraten)
意思解释: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注音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ㄅㄨˋ ㄎㄜˇ ㄓㄨㄥ ㄖˋ 解释 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终:完。惊慌恐惧得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出处 郭沫若《我怎样写 和 》:“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例子 义军进逼京城,吓得朝廷官僚们惶惶不可终日,崇祯上吊,皇城禁军作鸟兽散。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形容担心害怕到了极点。 感情 惶惶不可终日是贬义词。 繁体 惶惶不可終日 近义 闻风丧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 反义 无所畏惧、临危不惧、处之泰然 英语 unending anxiety 俄语 потерять сон от тревоги 日语 終日びくびくしている 德语 auβerordentlich beunruhigt sein(von tǒdlicher Panik erfaβt werden)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意思解释: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注音 ㄈㄥ ㄕㄥ ㄏㄜˋ ㄌ一ˋ,ㄘㄠˇ ㄇㄨˋ ㄐ一ㄝ ㄅ一ㄥ 解释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例子 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得魂不附体。 用法 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感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贬义词。 繁体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近义 惊惶失措 英语 Fear hath a quick ear.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áng wú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ㄨˊ ㄘㄨㄛˋ 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幺办才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告以连称作乱之事。遂造寝室,告于襄公。襄公惊惶无措。(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用法 作定语、状语、补语;指惊慌。 感情 惊惶无措是中性词。 繁体 驚惶無措 近义 惊惶失措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kǒ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ㄎㄨㄥˇ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惊恐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恐失措 近义 惊惶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注音 ㄏㄨㄤ ㄓ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例子 鲁迅《忆韦素园君》:“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恐慌。 感情 慌张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慌張失措 近义 惊惶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lose one's presence of mind
意思解释:拼音 zhàn lì shī zhù 注音 ㄓㄢˋ ㄌ一ˋ ㄕ ㄓㄨˋ 解释 战栗:恐惧的样子;箸:筷子。害怕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吓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例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董卓饮食谈笑自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战栗失箸是中性词。 近义 惊惶失措、闻雷失箸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zhāng huáng shī cì 注音 ㄓㄤ ㄏㄨㄤˊ ㄕ ㄘˋ 解释 慞惶:彷徨疑惧的样子;次:次第,常态。形容惊恐失态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3卷:“守真受教而往,方至其家,坐于客馆,而歧哥已觉,慞惶失次。”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惊恐。 感情 慞惶失次是贬义词。 近义 张皇失措、惊惶失措、张皇失错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惶无措 [ jīng huáng wú cuò ] ⒈ 同“惊惶失措”。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 当时未曾开谈,先流下泪来。吓得众人惊惶无措。” 《说唐》第九回:“当时 罗元帅 吓得面如土色,众官将目瞪口呆, 叔宝 惊惶无措。” 《红楼梦》第一一六回:“正走时,只见一人手提宝剑,迎面拦住,説:‘那里走!’吓得 宝玉 惊惶无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例 把我吓得惊慌失措。 英 out of one's wits;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郭祥 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我们若是惊慌失措,必然要动摇军心。” 国语辞典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惶失措」、「惊惶无措」。 引 《野叟曝言·第七四回》:「故太祖惊慌失措,而禅诏出诸袖中。」 近 战战兢兢 反 不慌不忙 泰然自若 处之泰然 从容不迫 悠然自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⒈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或受气而发愣。 例 令人想来都不禁惊得目瞪口呆。 英 gaping; stupefied; dumbstruck; be filled with shocked wonder; 引证解释 ⒈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 引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吓得 项王 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水浒传》第四回:“吓得庄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 《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刚弼 气得目瞪口呆。” 鲁迅 《<三闲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 广东 的。” 国语辞典 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⒈ 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也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引 《三国演义·第八七回》:「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 《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 近 呆若木鸡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面不改色 [ miàn bù gǎi sè ] ⒈ 遇事从容镇静,毫无惧色。 英 do not change color; keep one's face bravely; preserve appearance; 引证解释 ⒈ 见“面不改容”。 国语辞典 面不改色 [ miàn bù gǎi sè ] ⒈ 不改变脸色。形容遇到危险时神态沉著镇定。也作「面不改容」。 引 《西游记·第一三回》:「好男子,气不连喘,面不改色。」 《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宓面不改色,回顾先主而笑。」 德语 keine Miene verziehen 法语 rester impassible, sans sourciller
意思解释:屁 字组词 滚 字组词 尿 字组词 流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⒈ 不知该怎么对付,形容惊慌、窘迫。 英 be at a loss as to what to do; 引证解释 ⒈ 形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引 语本《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唐 柳宗元 《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感深益惧,喜极增悲,五情交战,不知所措。”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即有婢媪扶一美人出,与交拜, 南 不知所措, 昉 挽之拜。” 巴金 《秋》十四:“他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身子微微发颤。” 国语辞典 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⒈ 惊慌失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引 《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英语 not knowing what to do (idiom
意思解释:卧不安 卧不安,病症名。指睡眠不安之症。亦指不能平卧之症。 基本解释 卧不安 wbān (1)[insomniawithrestlessness] (2)辗转不能安睡。可因饮食过饱胃脘胀满或胃中有热或其他因素而致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 (3)指不能平卧之症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足阳明之逆也。《素问》 网络解释 卧不安 卧不安,病症名。指睡眠不安之症。亦指不能平卧之症。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