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⒈ 原指从出生到老死的人生过程。后借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英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引证解释 ⒈ 原谓从出生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 引 《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王弼 注:“出生地,入死地。” 《韩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骑都尉 杨奉 大怒,谓 宋果 曰:‘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我身边这几个人,是跟着我出生入死过来的,好容易有了今天。” 李瑛 《一月的哀思》诗三:“谁也数不清,你在敌特的枪口下,曾几度出生入死。” 国语辞典 出生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冲锋陷阵 [ 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 ⒈ 勇猛进击,杀入敌阵。 英 charge the enemy lines; charge and shatter enemy positions; ⒉ 奋不顾身的勇敢行为。 英 fight bravely for a just cause; 引证解释 ⒈ 向前冲击,攻破敌阵。形容作战勇敢。 引 《北齐书·崔暹传》:“衝锋陷阵,大有其人。” 《明史·卢象昇传》:“象昇 自将马步军列营都城之外,衝锋陷阵,军律甚整。” 杨朔 《永定河纪行》:“过去,我有个模模糊糊的思想,觉得战士就该端着枪,站在祖国的前哨上冲锋陷阵。” ⒉ 泛指勇于进击。 引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鲁迅 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冰心 《三寄小读者》三:“脑子这个最宝贵的武器,不用就要生锈,多用就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奋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⒈ 勇往直前,不顾惜自身安危。 例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英 dash ahead regardless of one's safety; be daring regardless of personal danger; 引证解释 ⒈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引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梁书·武帝纪上》:“復誓旅 江 甸,奋不顾身……剋歼大憝,以固皇基。” 《明史·李钺等传赞》:“胡世寧 奋不顾身,首发奸逆,危言正色,始终一节。” 徐迟 《牡丹》六:“她们都是英勇的,高尚的,奋不顾身的。” 国语辞典 奋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⒈ 勇往直前,不顾生死。 引 《汉书·卷五四·李广传》:「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传·蒋王恽传》:「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赴汤跳火 [ fù tāng tiào huǒ ] ⒈ 见“赴汤蹈火”。 引证解释 ⒈ 见“赴汤蹈火”。 国语辞典 赴汤跳火 [ fù tāng tiào huǒ ] ⒈ 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难。也作「赴汤蹈火」。 引 《金瓶梅·第八八回》:「小夫人说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就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说不去?」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赴汤投火 [ fù tāng tóu huǒ ] ⒈ 见“赴汤蹈火”。 引证解释 ⒈ 见“赴汤蹈火”。 国语辞典 赴汤投火 [ fù tāng tóu huǒ ] ⒈ 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难。也作「赴汤蹈火」。 引 《三侠五义·第四回》:「这有何难?只要你家相公应允,我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赴火蹈刃 [ fù huǒ dǎo rèn ] ⒈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 引证解释 ⒈ 犹言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 引 《淮南子·泰族训》:“墨子 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国语辞典 赴火蹈刃 [ fù huǒ dào rèn ] ⒈ 形容奋勇向前,不惜生命。 引 《淮南子·泰族》:「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赴蹈汤火 [ fù dǎo tāng huǒ ] ⒈ 同“赴汤蹈火”。 引证解释 ⒈ 同“赴汤蹈火”。 引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羈,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丈夫与其自投网罗,为天下笑,曷若相与戮力同心,赴蹈汤火,岂徒脱祸,兼富贵可求!”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是顾命大臣,义当以死报国,虽赴蹈汤火,皆所不避。” 国语辞典 赴蹈汤火 [ fù dào tāng huǒ ] ⒈ 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也作「赴汤蹈火」。 引 《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⒈ 身体粉碎,指死。也说“粉骨碎身”。常用在为某种目的时。 例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英 be ground to dust; have one's body smashed to pieces; 引证解释 ⒈ 身躯粉碎。指牺牲性命。 引 宋 苏轼 《叶嘉传》:“臣山藪猥士,幸惟陛下採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若得如此玉成, 满某 即粉身碎骨,难报深恩。” 周立波 《参军这一天》:“为了我们的伟大的、亲爱的祖国,纵令是粉身碎骨,我也甘心。” 亦作“粉身灰骨”。 唐 张鷟 《游仙窟》:“玉饌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谢。” 国语辞典 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⒈ 比喻牺牲生命。也作「粉骨碎身」、「粉身灰骨」、「碎骨粉身」、「碎身粉骨」。 引 《儒林外史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肝脑涂地 [ gān nǎo tú dì ] ⒈ 原指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例 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史记·刘敬孙叔道列传》 (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汉书·苏武传》 英 be willing to repay a favour with extreme sacrifice; be ready to die the cruelest death;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肝胆涂地”。 ⒉ 形容战乱中死亡惨烈。 引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 楚 汉 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 汉 刘向 《说苑·善说》:“使食肉者一旦失计於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寧得无肝胆涂
意思解释:拼音 bù bì tāng huǒ 注音 ㄅㄨˋ ㄅ一ˋ ㄊㄤ ㄏㄨㄛˇ 解释 汤:沸水;火:战火。指不畏凶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例子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6回:“臣既食天之禄,理宜不避汤火。”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感情 不避汤火是中性词。 繁体 不避湯火 近义 赴汤蹈火、不避水火
意思解释:拼音 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注音 ㄔㄨㄥ ㄈㄥ ㄒ一ㄢˋ ㄓㄣˋ 解释 陷阵:攻破;深入敌阵。冲向敌人的防线;攻破敌人的阵地。形容作战英勇。 出处 《北齐书 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例子 头一晚醉得倒下马来,第二天照样冲锋陷阵。不能喝酒,还能当军人吗?(白先勇《岁除》) 正音 “冲”,不能读作“chòng”。 辨形 “锋”,不能写作“峰”;“阵”,不能写作“陈”。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作战勇敢。 谜语 战场上的英雄 感情 冲锋陷阵是中性词。 繁体 衝鋒陷陣 近义 出生入死、赴汤蹈火 反义 临阵脱逃、望风而逃 英语 charge forward 日语 突撃して敵(てき)の陣地(じんち)を陥(おとしい)れる 德语 im Kampf als erster austürmen 法语 prendre d'assaut les lignes ennemies(lutter vaillamment en avant pour anéantir ennemi)
意思解释:拼音 chū shēng rù sǐ 注音 ㄔㄨ ㄕㄥ ㄖㄨˋ ㄙˇ 解释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例子 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何况国家如此,不至于还闹义气。(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辨形 “生”,不能写作“声”。 辨析 出生入死和“赴汤蹈火”;都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的经历。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表示决心和心愿。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用于赞扬人英勇无畏。 歇后语 躲鬼躲进城隍庙 谜语 虎穴;溺婴;地狱之门 感情 出生入死是褒义词。
意思解释: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注音 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 解释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例子 部下弟子,虽不敢谓久经训练,有勇知方,惟大义所在,却是奋不顾身。(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辨形 “奋”,不能写作“愤”。 辨析 奋不顾身和“舍生忘死”都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意思;都形容舍己为人;勇于献身。不同在于:①奋不顾身语义重;范围大;偏重于“安危”;表示把个人的安危;包括“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忘死”偏重于“生死”。②奋不顾身多指个人行动;“舍生忘死”不仅如此还多指人的精神品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谜语 茅坑里打架 感情 奋不顾身是褒义词。 繁体 奮不顧身 近义
意思解释:拼音 fěn shēn suì gǔ 注音 ㄈㄣˇ ㄕㄣ ㄙㄨㄟˋ ㄍㄨˇ 解释 全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也比喻彻底遭到失败或遭遇极大的磨难。 出处 唐 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例子 如果战争狂人胆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结果必然会被压在大山底下,弄得粉身碎骨。(杨朔《东风第一枝》) 正音 “骨”,不能读作“gú”。 辨形 “粉”,不能写作“分”。 辨析 粉身碎骨和“肝脑涂地”;都形容竭尽忠诚;甘愿牺牲;都能形容死。有时可通用。不同在于;①粉身碎骨偏重于“死得不可收捡”;“肝脑涂地”偏重于“死得惨不忍睹”;②粉身碎骨可形容被彻底摧毁的下场或表示(东西)坏得粉碎:“肝脑涂地”不能。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为某种目的而死。 歇后语 螳螂挡车 谜
意思解释:拼音 gān nǎo tú dì 注音 ㄍㄢ ㄋㄠˇ ㄊㄨˊ ㄉ一ˋ 解释 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例子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 正音 “地”,不能读作“de”。 辨形 “涂”,不能写作“图”。 辨析 见“粉身碎骨”。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肝脑涂地是褒义词。 繁体 肝腦涂地 近义 粉身碎骨、马革裹尸 英语 willing to repay a favor with extreme sacrifice 日语 命(いのち)を犧牲(ぎせい)にする,命を投(な)げ出す
意思解释:拼音 liǎng lèi chā dāo 注音 ㄌ一ㄤˇ ㄌㄟˋ ㄔㄚ ㄉㄠ 解释 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敢于赴汤蹈火。 出处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让老乔先撤,你为他两肋插刀顶上一阵。” 例子 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算什么。高云览《小城春秋》第29章 正音 “肋”,不能读作“xié”。 辨形 “肋”,不能写作“胁”。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感情 两肋插刀是褒义词。 繁体 兩肋挿刀 近义 义无反顾、赴汤蹈火 反义 为虎作伥、胆小如鼠
意思解释: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解释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例子 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正音 “革”,不能读作“g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感情 马革裹尸是褒义词。 繁体 馬革裹尸 近义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脱逃 英语 die on the battlefield 俄语 сложить голову на поле брани 日语 軍馬の皮(かわ)で死体をくるむ。戦場(せんじょう)の露(つゆ)と消(き)える
意思解释:拼音 rù huǒ fù tāng 注音 ㄖㄨˋ ㄏㄨㄛˇ ㄈㄨˋ ㄊㄤ 解释 喻不避艰险。 出处 《四游记·老君道教源流》:“入火赴汤,下地上天,灰身没命,愿随大仙。”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入火赴汤是中性词。 繁体 入火赴湯 近义 赴汤蹈火
意思解释:拼音 tàn tāng dǎo huǒ 注音 ㄊㄢˋ ㄊㄤ ㄉㄠˇ ㄏㄨㄛˇ 解释 犹言赴汤蹈火。喻不怕任何艰险。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宁南兵变,料无人能将檄传;探汤蹈火咱情愿,也只为文士遭谴。” 用法 作谓语、状语;比喻奋不顾身。 感情 探汤蹈火是中性词。 繁体 探湯蹈火 近义 赴汤蹈火 英语 go through hell(go to the stake)
意思解释:拼音 shuǐ huǒ bù cí 注音 ㄕㄨㄟˇ ㄏㄨㄛˇ ㄅㄨˋ ㄘˊ 解释 见“水火不避”。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例子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凭爷分付,那厢使用,水火不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水火不辞是中性词。 繁体 水火不辭 近义 赴汤蹈火 英语 forge ahead unflinchingly even if one has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through thick and thin)
意思解释:拼音 fù tāng tiào huǒ 注音 ㄈㄨˋ ㄊㄤ ㄊ一ㄠˋ ㄏㄨㄛˇ 解释 赴:去,走向;汤:开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8回:“小夫人说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说不去?” 用法 作谓语、状语;比喻奋不顾身。 感情 赴汤跳火是中性词。 繁体 赴湯跳火 近义 赴汤蹈火、赴汤投火 英语 go through hell and high water 俄语 идти на смерть
意思解释:拼音 fù tāng tóu huǒ 注音 ㄈㄨˋ ㄊㄤ ㄊㄡˊ ㄏㄨㄛˇ 解释 赴:去,走向;汤:开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回:“小人受侯爷大恩,别说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 例子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44回:“小的蒙爷高抬举,赴汤投火亦甘心。” 用法 作谓语、状语;比喻奋不顾身。 感情 赴汤投火是中性词。 繁体 赴湯投火 近义 赴汤蹈火、赴汤跳火 英语 go to stake(through thick and thin)
意思解释:拼音 fù huǒ dǎo rèn 注音 ㄈㄨˋ ㄏㄨㄛˇ ㄉㄠˇ ㄖㄣˋ 解释 赴:前往;蹈:踩踏。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例子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赴火蹈刃是中性词。 繁体 赴火蹈刄 近义 赴汤蹈火
意思解释:拼音 fù dǎo tāng huǒ 注音 ㄈㄨˋ ㄉㄠˇ ㄊㄤ ㄏㄨㄛˇ 解释 赴:前往;蹈:踩;汤:热水。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出处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 例子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是顾命大臣,义当以死报国,虽赴蹈汤火,皆所不避。”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感情 赴蹈汤火是中性词。 繁体 赴蹈湯火 近义 赴汤蹈火 英语 jump into the water and walk through fir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两肋插刀 [ liǎng lèi chā dāo ] ⒈ 喻承担极大牺牲。 引证解释 ⒈ 喻承担极大牺牲。 引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九章:“七哥一生就是为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不算什么。”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让 老乔 先撤,你为他两肋插刀顶上一阵子。”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入 字组词 火 字组词 赴 字组词 汤 字组词
意思解释:水 字组词 火 字组词 不 字组词 辞 字组词
意思解释:探 字组词 汤 字组词 蹈 字组词 火 字组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避汤火 [ bù bì tāng huǒ ] ⒈ 指不畏凶险。亦作:不避水火。 引证解释 ⒈ 指不畏凶险。 引 《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亦作“不避水火”。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説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