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触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⒈ 为所见的情况而震惊。形容问题之严重。 英 ghostly sight; 引证解释 ⒈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引 清 林则徐 《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我们从 奉天 到 哈尔滨 沿路触目惊心,都是 日本 人侵略政策的痕迹。” 国语辞典 触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⒈ 目光所及,令人惊恐。形容事情极为惨重。明·王世贞也作「触目崩心」、「触目骇心」。 引 《鸣凤记·第九出》:「李大人,闻言兴慨,触目惊心。」 《花月痕·第五回》:「那时正痴珠西入蜀川,天寒岁暮,游子乡关之感,……触目惊心,无复曩时兴致。」 反 见而色喜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驰魂夺魄 [ chí hún duó pò ] ⒈ 见“驰魂宕魄”。 引证解释 ⒈ 见“驰魂宕魄”。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动魄惊心 [ dòng pò jīng xīn ] ⒈ 震动内心,令人感动或惊讶。 英 hair-raising; soul-stirring; shake one to the core; 引证解释 ⒈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秀水 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毛泽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道路相告,动魄惊心。” 郭沫若 《羽书集·发挥大无畏的精神》:“我们全体的国民正合力在用自己的血……写作动魄惊心的光芒万丈的伟大的诗篇。” 国语辞典 动魄惊心 [ dòng pò jīng xīn ] ⒈ 形容所受震撼很大,感受极深。也作「惊魂动魄@@@惊心动魄」。 例 如:「那场山崩飞沙走石,令人动魄惊心。」 英语 shaking one to the core (idiom); extremely disturbing, shattering, hair-raising
意思解释:拼音 chí hún duó pò 注音 ㄔˊ ㄏㄨㄣˊ ㄉㄨㄛˊ ㄆㄛˋ 解释 形容震撼心灵。 出处 徐迟《地质之光》:“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 例子 望着驰魂夺魄的钻塔群,想起这一切,耳边卷来了无边的战鼓和汽笛。李瑛《钻塔礼赞》诗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震撼心灵的东西。 感情 驰魂夺魄是中性词。 繁体 馳魂奪魄 近义 惊心动魄、驰魂宕魄
意思解释:拼音 chù mù jīng xīn 注音 ㄔㄨˋ ㄇㄨˋ ㄐ一ㄥ ㄒ一ㄣ 解释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 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例子 又因他姓赤,惟恐厕内倘有赤痢血痔之类,也好教他触目惊心,时常打扫:因此把他派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正音 “触”,不能读作“chǔ”。 辨形 “目”,不能写作“木”。 辨析 触目惊心和“惊心动魄”;都可形容使人十分震惊的事;但触目惊心仅用于能看得见的对象;“惊心动魄”适用范围比触目惊心广;不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都可用。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 谜语 一看吓
意思解释:拼音 dòng pò jīng xīn 注音 ㄉㄨㄥˋ ㄆㄛˋ ㄐ一ㄥ ㄒ一ㄣ 解释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出处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例子 其事至险 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指震动很大。 感情 动魄惊心是中性词。 繁体 動魄驚心 近义 惊心动魄 英语 hair-raising(soul-stirring; shake one to the core)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ㄓㄢˋ ㄒ一ㄣ ㄐ一ㄥ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例子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谜语 踩高跷上高墙 感情 胆战心惊是贬义词。 繁体 膽戰心驚 近义 面无人色、胆颤心惊 反义 满不在乎、镇定自若 英语 horribly frightened(be panic-stricken;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俄语 приводить в трéпет 日语 恐れおののく,肝がつぶれてぞっとする 德语 vor Angst zittern und beben(von panischer Angst erfüllt) 法语 tressaillir(trembler de frayeur)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战:通“颤”,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例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西游记》 英 horribly frightened; be panic-stricken;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⒉ 亦作“胆颤心惊” 引证解释 ⒈ 形容非常害怕。 引 《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獼猴闻得 如来 説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 碧野 《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国语辞典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形容十分害怕。元·李文蔚也作「胆惊心颤」、「胆颤心惊」、「心惊胆战」、「心惊胆颤」。 引 《圯桥进履·第一折》:「諕的我胆战心惊魂魄消。」 《通俗常言疏证·心意·胆战心惊》引《元人神奴儿剧》:「好著我胆战心惊。」 近 不寒而栗 毛骨悚然 心惊肉跳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ún dòng p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ㄣˊ ㄉㄨㄥˋ ㄆㄛˋ 解释 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 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例子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2回:“众妖妇久知冷于冰名姓,听了这三个字,无不惊魂动魄。”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恐惧。 感情 惊魂动魄是贬义词。 繁体 驚魂動魄 近义 惊心动魄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注音 ㄇㄠˊ ㄍㄨˇ ㄙㄨㄥˇ ㄖㄢˊ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例子 黑夜一个人走在荒凉的原野上,忽而传来什么动物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正音 “悚”,不能读作“sù”。 辨析 毛骨悚然和“胆战心惊”;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气重;并可用来形容非常冷;“胆战心惊”不用来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和恐惧。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感情 毛骨悚然是贬义词。 近义 不寒而栗、胆战心惊 反义 镇定自若、面无惧色 英语 absolutely terrified 俄语 волосы дыбом встáли 日语 艖(み)の毛もよだつ 德语 vor Angst eine Gǎnseh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ㄖㄡˋ ㄊ一ㄠˋ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例子 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肉跳和“心有余悸”;都有“心里恐惧”的意思。但心惊肉跳泛指十分恐惧或预感灾祸临头的恐惧心情;“心有余悸”专指事后还感到恐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一锥子扎在身上 谜语 抽搐 感情 心惊肉跳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肉跳 近义 魂飞魄散、心胆俱裂 反义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英语 feel nervous and c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xīn diào pò 注音 ㄐ一ㄥ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ㄆㄛˋ 解释 见“惊心动魄”。 出处 清·无名氏《惧内供状》:“将登山临水,总是惊心吊魄之场。”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明事物。 感情 惊心吊魄是中性词。 繁体 驚心弔魄 近义 惊心动魄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魂动魄 [ jīng hún dòng pò ] ⒈ 同“惊魂丧魄”。 引证解释 ⒈ 同“惊魂丧魄”。 引 清 陈确 《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夹棍拶子望堂上一摔,惊魂动魄价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心吊魄 [ jīng xīn diào pò ] ⒈ 见“惊心动魄”。 引证解释 ⒈ 见“惊心动魄”。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例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西游记》 英 bloodcurdling; be horror-stricken with every hair erect; enough to make one's blood turn red; 引证解释 ⒈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极言吃惊和恐惧。 引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左右将此檄传进, 操 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獮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一章:“转眼间,这堂堂的大客厅,就变成一个齐备的刑事房,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国语辞典 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形容极端惊惧害怕。也作「毛骨竦然」、「毛骨耸然」、「毛发悚然」。 引 《西游记·第一〇回》:「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儒林外史·第
意思解释:动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