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注音 ㄉㄚˇ ㄘㄠˇ ㄐ一ㄥ ㄕㄜˊ 解释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出处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例子 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正音 “蛇”,不能读作“sé”。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辨析 打草惊蛇和“风吹草动”;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但“风吹草动”通常指轻微的动荡和变故。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谜语 异 感情 打草惊蛇是贬义词。 繁体 打艸驚虵 近义 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反义 引蛇出洞、欲擒故纵 英语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俄语 ворошá пáл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打草惊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⒈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例 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水浒传》 英 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 (fig)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打草蛇惊”。 引 语本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王鲁 为 当涂 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 鲁 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鸞,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回:“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
意思解释:拼音 zhū sī mǎ jì 注音 ㄓㄨ ㄙ ㄇㄚˇ ㄐ一ˋ 解释 蜘蛛丝;马蹄痕。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蛛丝:蜘蛛丝;马迹:马蹄印。 出处 唐 杨筠松《龙经 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例子 机敏的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线索。 正音 “迹”,不能读作“jī”。 辨形 “蛛”,不能写作“珠”;“迹”,不能写作“绩”。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缔 感情 蛛丝马迹是贬义词。 繁体 蛛絲馬跡 近义 一望可知 反义 千丝万缕、千头万绪 英语 clues 俄语 наводящие данные(нить) 日语 わずかな手(て)がかり 法语 toile d'araignée et trace de cheval(indices)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