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触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⒈ 为所见的情况而震惊。形容问题之严重。 英 ghostly sight; 引证解释 ⒈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引 清 林则徐 《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我们从 奉天 到 哈尔滨 沿路触目惊心,都是 日本 人侵略政策的痕迹。” 国语辞典 触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⒈ 目光所及,令人惊恐。形容事情极为惨重。明·王世贞也作「触目崩心」、「触目骇心」。 引 《鸣凤记·第九出》:「李大人,闻言兴慨,触目惊心。」 《花月痕·第五回》:「那时正痴珠西入蜀川,天寒岁暮,游子乡关之感,……触目惊心,无复曩时兴致。」 反 见而色喜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颤心惊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⒈ 同“胆战心惊”。 引证解释 ⒈ 同“胆战心惊”。 引 元 施惠 《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胆颤心惊,追贼莫暂停。”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平江县 久已成为南北军阀拉锯战必经的要道,受兵灾最多最剧的地方。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 国语辞典 胆颤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形容十分害怕。也作「胆战心惊」。 引 《通俗常言疏证·心意·胆颤心惊》引《拜月亭记剧》:「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担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⒈ 形容提心吊胆,十分害怕的状态。 例 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海阔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水浒传》 英 feel alarmed; be in a state of axiety; 引证解释 ⒈ 见“担惊忍怕”。 国语辞典 担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⒈ 处于惊恐害怕的状态。元·无名氏明·崔时佩、李景云也作「耽惊受怕」、「担惊受恐」。 引 《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日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著昏迷。」 《南西厢记·第二三出》:「红娘姐,你担惊受怕,图甚么浪酒闲茶。」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⒈ 形容非常惊恐,吓得变了脸色。 例 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三国演义》 英 be terribly alarmed; turn pale with fright; 引证解释 ⒈ 非常惊恐,变了脸色。 引 《西游记》第五九回:“行者 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 罗刹 大惊失色。”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棘闱志异》:“母告以所见, 康 大惊失色。”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九回:“康明理 进门一看,不禁毛骨悚然,大惊失色。” 国语辞典 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⒈ 形容十分惊吓,以致变了脸色。 引 《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 《官场现形记·第二〇回》:「今听他如此一番言语,不觉大惊失色。 」
意思解释:拼音 bù hán ér lì 注音 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一ˋ 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例子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票”。 辨析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歇后语 夏天发抖 谜语 热身战;六月打颤 感情 不寒而栗是中性词。 繁体 不寒而慄 近义 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反义 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俄语 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日语
意思解释:拼音 chù mù jīng xīn 注音 ㄔㄨˋ ㄇㄨˋ ㄐ一ㄥ ㄒ一ㄣ 解释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 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例子 又因他姓赤,惟恐厕内倘有赤痢血痔之类,也好教他触目惊心,时常打扫:因此把他派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正音 “触”,不能读作“chǔ”。 辨形 “目”,不能写作“木”。 辨析 触目惊心和“惊心动魄”;都可形容使人十分震惊的事;但触目惊心仅用于能看得见的对象;“惊心动魄”适用范围比触目惊心广;不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都可用。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 谜语 一看吓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zhàn xīn huāng 注音 ㄉㄢˇ ㄓㄢˋ ㄒ一ㄣ ㄏㄨㄤ 解释 同“胆战心惊”。 出处 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感情 胆战心慌是贬义词。 繁体 膽戰心慌 近义 胆战心惊 英语 be all of a jump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zhàn xīn yáo 注音 ㄉㄢˇ ㄓㄢˋ ㄒ一ㄣ 一ㄠˊ 解释 同“胆战心惊”。 出处 清·洪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感情 胆战心摇是贬义词。 繁体 膽戰心摇 近义 胆战心惊、胆战心慌 反义 神色不惊 英语 be in holy terror of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zhàn xīn hán 注音 ㄉㄢˇ ㄓㄢˋ ㄒ一ㄣ ㄏㄢˊ 解释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例子 诸将见李逵等杀了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战心寒是贬义词。 繁体 膽戰心寒 近义 胆战心惊 反义 神色自若 英语 be terror-stricken
意思解释:拼音 dà jīng shī sè 注音 ㄉㄚˋ ㄐ一ㄥ ㄕ ㄙㄜˋ 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例子 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清 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正音 “色”,不能读作“shǎi”。 辨析 大惊失色和“心惊胆战”;都形容惊慌害怕到了极点。但大惊失色侧重于因害怕而引起的脸色改变;是受了惊吓后在外貌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心惊胆战”是从发抖的形体动作上表现内心害怕到极点。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感情 大惊失色是中性词。 繁体 大驚失色 近义 心惊肉跳、面如土色、胆战心惊 反义 不动声色、若无其事、从容不迫 英语 be pale with fear 日语 びっくりして顔色(かおいろ)を変える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ㄔㄢˋ ㄒ一ㄣ ㄐ一ㄥ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例子 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 正音 “颤”,不能读作“zhàn”。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辨析 胆颤心惊和“提心吊胆”;都有非常害怕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胆颤心惊表示“十分害怕;惊慌”;“提心吊胆”有时偏重在“害怕”;有时偏重在“惊慌”;当强调“既害怕;又惊慌”的意思时;宜用胆颤心惊;②胆颤心惊和“提心吊胆”表示害怕的程度有所不同;仅指“非常害怕”时;它们可以通用;但“胆颤心惊”的语气比“提心吊胆”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胆怯。 感情
意思解释:拼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注音 ㄉㄢ ㄐ一ㄥ ㄕㄡˋ ㄆㄚˋ 解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例子 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歇后语 手拿鸡蛋走滑路 谜语 手拿鸡蛋走滑路 感情 担惊受怕是中性词。 繁体 擔驚受怕 近义 坐立不安、胆战心惊 反义 稳如泰山、坦然自若 英语 be in a state of anxiety (fear; feel alarmed) 俄语 быть в вéчном стрáхе 日语 びくびくする,驚き恐れる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战心摇 [ dǎn zhàn xīn yáo ] ⒈ 同“胆战心惊”。 引证解释 ⒈ 同“胆战心惊”。 引 清 洪昇 《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 哥舒翰,称兵的 安禄山,赤紧的离了 渔阳,陷了 东京,破了 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国语辞典 胆战心摇 [ dǎn zhàn xīn yáo ] ⒈ 形容非常害怕。 引 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四出》:「唬得人胆战心摇,肠慌腹热,魂飞魄散,早惊破月明花粲。」
意思解释:拼音 gǔ zhàn ér lì 注音 ㄍㄨˇ ㄓㄢˋ ㄦˊ ㄌ一ˋ 解释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出处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例子 东汉·班固《汉书·高五王传》:“因退立,股战而栗。” 用法 作谓语;形容恐惧异常。 感情 股战而栗是贬义词。 繁体 股戰而栗 近义 不寒而栗、胆战心惊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意思解释: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ān 注音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ㄅㄨˋ ㄢ 解释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例子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ǎ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宁。 感情 惶惶不安是中性词。 近义 人心惶惶、如坐针毡 反义 等闲视之、悠闲自得 英语 panic(be on tenterhooks; with great anxiety) 俄语 испытывать страх и тревогу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注音 ㄐ一ㄥ ㄎㄨㄥˇ ㄨㄢˋ ㄓㄨㄤˋ 解释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例子 大家定睛看时,原来是一群野雉,象是大敌袭来,惊恐万状地向南飞去。(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四) 正音 “恐”,不能读作“gǒng”。 辨形 “状”,不能写作“壮”。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惊恐万状是贬义词。 繁体 驚恐萬狀 近义 心惊胆战、胆战心惊 反义 不动声色、处之泰然 英语 be terribly frightened 俄语 в паническом стрáхе 日语 極度(きょくど)恐怖(きょうふ)におそわれる 德语 in tausend ǎngsten schweben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xīn dòng pò 注音 ㄐ一ㄥ ㄒ一ㄣ ㄉㄨㄥˋ ㄆㄛˋ 解释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例子 这部战争片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 正音 “魄”,不能读作“pài”。 辨形 “魄”,不能写作“魂”。 辨析 惊心动魄和“触目惊心”都可形容让人非常吃惊的事。但的适用范围比“触目惊心”广;无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都能运用;“触目惊心’只适用于能看得见的对象。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用于说明事物壮观。 歇后语 脑袋上放炮竹 谜语 脑袋上放炮竹 感情 惊心动魄是中性词。 繁体 驚心動魄 近义 心惊肉跳、动魄惊心 反义 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泰然自若 英语 profoundly a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战心寒 [ dǎn zhàn xīn hán ] ⒈ 犹“胆战心惊”。形容十分害怕的样子。 例 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水浒传》 英 be terror-stricken; 引证解释 ⒈ 惊慌恐惧之极。 引 《水浒传》第一一二回:“诸将见 李逵 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英烈传》第四二回:“一路之间,提起 朱亮祖 三字,便胆战心寒。” 刘白羽 《火光照红海洋》:“但它是……一处让敌人胆战心寒的阵地。”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四:“刘铁 那挥枪飞刀的英雄气概,却使他一直胆战心寒。” 国语辞典 胆战心寒 [ dǎn zhàn xīn hán ] ⒈ 形容十分害怕。也作「胆颤心寒」。 引 《英烈传·第四三回》:「一路之间,提起朱亮祖三字,便胆战心寒说。」 《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被巡役看见了,报他私卸货,物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战心慌 [ dǎn zhàn xīn huāng ] ⒈ 同“胆战心惊”。 引证解释 ⒈ 同“胆战心惊”。 引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赴约》:“牛郎 织女 图欢会,蜂喧蝶嚷须迴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破心惊 [ dǎn pò xīn jīng ] ⒈ 形容非常害怕。 英 tremble with fear;
意思解释:拼音 miàn wú rén sè 注音 ㄇ一ㄢˋ ㄨˊ ㄖㄣˊ ㄙㄜˋ 解释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例子 不过一钟茶的时候,那马兵押着车子已到。吴举人抢到面前,见他三人面无人色。(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感情 面无人色是中性词。 繁体 靣無人色 近义 面如土色 反义 红光满面 英语 look utterly pale(as pale as ghost) 俄语 лица нет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注音 ㄇㄠˊ ㄍㄨˇ ㄙㄨㄥˇ ㄖㄢˊ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例子 黑夜一个人走在荒凉的原野上,忽而传来什么动物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正音 “悚”,不能读作“sù”。 辨析 毛骨悚然和“胆战心惊”;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气重;并可用来形容非常冷;“胆战心惊”不用来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和恐惧。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感情 毛骨悚然是贬义词。 近义 不寒而栗、胆战心惊 反义 镇定自若、面无惧色 英语 absolutely terrified 俄语 волосы дыбом встáли 日语 艖(み)の毛もよだつ 德语 vor Angst eine Gǎnseh
意思解释:拼音 rén rén zì wēi 注音 ㄖㄣˊ ㄖㄣˊ ㄗˋ ㄨㄟ 解释 每一个人都感到随时有危险出现而恐惧不安。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例子 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惊慌。(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正音 “自”,不能读作“zhì”。 辨形 “危”,不能写作“威”。 辨析 人人自危和“人心惶惶”都含有“人人担心害怕”的意思。人人自危偏重于“自”;是对自身感到危险;语气较重;有时可用于几个人;“人心惶惶”表示惊惧不安;语义较轻;用于人。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乘破船过江 感情 人人自危是贬义词。 近义 提心吊胆、人心惶惶 反义 安居乐业、高枕无忧 英语 Everyone fells in danger.
意思解释:拼音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注音 ㄖㄣˊ ㄒ一ㄣ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解释 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例子 无端起来胡闹,蒌喊一阵,西跑一阵,弄得人心惶惶,不是扰乱治安是什么?(哇圣陶《丁祭》)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慌”。 辨析 见“人人自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感情 人心惶惶是贬义词。 近义 心神不定、惊恐万状 反义 高枕无忧、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英语 People are nervous. 俄语 общая паника 法语 tous les coeurs sont dans l'angoisse(affolement général)
意思解释:拼音 rú lǚ bó bīng 注音 ㄖㄨˊ ㄌㄩˇ ㄅㄛˊ ㄅ一ㄥ 解释 好像踩着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例子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身家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正音 “履”,不能读作“fù”;“薄”,不能读作“báo”。 辨形 “履”,不能写作“厦”。 辨析 如履薄冰和“小心翼翼”都有“小心谨慎”的意思。但如履薄冰多指走路时的谨慎。而“小心翼翼”的语义范围比如履薄冰广;可用于各方面。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情的危机。 感情 如履薄冰是中性词。 近义 胆战心惊、如临深渊 反义 如履平地 英语 as if treading on eggs
意思解释:拼音 tí xīn diào dǎn 注音 ㄊ一ˊ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ㄉㄢˇ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例子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正音 “提”,不能读作“dì”。 辨形 “提”,不能写作“题”。 辨析 提心吊胆和“心惊胆战”;都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提心吊胆则有时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歇后语 大街上卖杂碎、与虎同穴、给老虎医病 谜语 半天云里踩钢丝 感情 提心吊胆是贬义词。 繁体 提心弔膽 近义 心惊胆战、担惊受怕
意思解释:拼音 wèi xǐ bù qián 注音 ㄨㄟˋ ㄒ一ˇ ㄅㄨˋ ㄑ一ㄢˊ 解释 不敢向前。葸:害怕。 出处 《清史稿 高宗纪二》:“丁卯,以扈从行困畏葸不前,褫丰安公爵、田国思侯爵,阿里衮罢领侍卫内大臣。” 例子 在困难面前畏葸不前,不是我们的作风。 正音 “葸”,不能读作“shī”。 辨形 “畏”,不能写作“为”。 辨析 畏葸不前和“停滞不前”都含有“停止不前进”的意思。但畏葸不前的原因主要是内因;心里惧怕;一般用于事物;而“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是外因;也可以是内因;大多用于事物;较少用于人。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畏葸不前是贬义词。 近义 望而却步、胆战心惊 反义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英语 draw timidly back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dǎn luò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ㄉㄢˇ ㄌㄨㄛˋ 解释 同“心惊胆战”。 出处 宋·欧阳修《祭苏子美文》:“人有遭之,心惊胆落,震汗如麻。”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感情 心惊胆落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膽落 近义 心惊胆战、心惊胆寒、心惊胆裂 英语 quake with fear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⒈ 由恐慌而引起的不安宁状态。 例 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三国演义》 英 panic; be on tenterhooks; with great anxiety; 国语辞典 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⒈ 心中惊慌害怕,十分不安。也作「惶恐不安」、「惶悚不安」。 引 《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dǎn zhàn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ㄉㄢˇ ㄓㄢˋ 解释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例子 向下望去,深不见底,真是万丈深渊,叫人见了心惊胆战。 正音 “战”,不能读作“zàn”。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胆战和“提心吊担”都可以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提心吊胆”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大雪天过独木桥 谜语 大雪天过独木桥 感情 心惊胆战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膽戰 近义 提心吊胆 反义 泰然自若、坦然自若 英语 be deeply alarmed 俄语 при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ㄖㄡˋ ㄊ一ㄠˋ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例子 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肉跳和“心有余悸”;都有“心里恐惧”的意思。但心惊肉跳泛指十分恐惧或预感灾祸临头的恐惧心情;“心有余悸”专指事后还感到恐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一锥子扎在身上 谜语 抽搐 感情 心惊肉跳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肉跳 近义 魂飞魄散、心胆俱裂 反义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英语 feel nervous and c
意思解释:拼音 suì xīn liè dǎn 注音 ㄙㄨㄟˋ ㄒ一ㄣ ㄌ一ㄝˋ ㄉㄢˇ 解释 形容异常恐惧。 出处 《四游记·萧后吕客谈兵》:“仗臣平生所学,排上南天七十二阵,宋之君臣,必茫然莫知,将碎心裂胆,无计所出矣。”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碎心裂胆是贬义词。 繁体 碎心裂膽 近义 胆战心惊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pò xī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ㄆㄛˋ ㄒ一ㄣ ㄐ一ㄥ 解释 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四回:“猛抬头,人人自胆破心惊!钟声半彻云霄,舞动起多少回鸾翔凤。” 例子 这事让她胆破心惊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破心惊是中性词。 繁体 膽破心驚 近义 胆战心惊、胆破心寒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jīng xīn chàn 注音 ㄉㄢˇ ㄐ一ㄥ ㄒ一ㄣ ㄔㄢˋ 解释 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 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感情 胆惊心颤是贬义词。 繁体 膽驚心顫 近义 胆战心惊、胆颤心惊 反义 神色不惊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恐万状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⒈ 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心动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⒈ 谓扣人心弦,激动人心。谓令人十分惊惶恐惧。亦作:惊心吊魄。 引证解释 ⒈ 谓扣人心弦,激动人心。 引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陆机 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此皆古人久已説过,一入 少陵 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古未经人道者。” 徐迟 《入峡记》:“如果跨越 长江 筑起几座长虹似的桥梁来,已经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了。” ⒉ 谓令人十分惊惶恐惧。 引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只听跑上几个人去,把拶子往地下一摔,霍绰的一声,惊心动魄。”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江河赤水》:“江河水赤,名曰泣血道路。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四字觉惊心动魄。” 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但各种评论中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例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西游记》 英 bloodcurdling; be horror-stricken with every hair erect; enough to make one's blood turn red; 引证解释 ⒈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极言吃惊和恐惧。 引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左右将此檄传进, 操 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獮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一章:“转眼间,这堂堂的大客厅,就变成一个齐备的刑事房,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国语辞典 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形容极端惊惧害怕。也作「毛骨竦然」、「毛骨耸然」、「毛发悚然」。 引 《西游记·第一〇回》:「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儒林外史·第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面无人色 [ miàn wú rén sè ] ⒈ 《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后以“面无人色”谓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度恐惧。 ⒉ 形容因饥饿、病痛而十分虚弱的样子。 引证解释 ⒈ 后以“面无人色”谓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度恐惧。 引 《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 广 意气自如,益治军。”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丁谓 夜乘妇人车与 曹利用 谋之,诛 怀政,黜 準,召 亿 至中书。 亿 惧,便液俱下,面无人色。” 《老残游记》第四回:“不过一钟茶的时候,那马兵押着车子已到。 吴举人 抢到面前,见他三人面无人色。” 夏衍 《心防》第三幕:“咪咪 奔望楼下去,正到门口, 铭芳 面无人色地上来。” ⒉ 形容因饥饿、病痛而十分虚弱的样子。 引 宋 朱熹 《奏救荒事宜
意思解释:形容词
意思解释:动词 ABCC式
意思解释:AABC式
意思解释:碎 字组词 心 字组词 裂 字组词 胆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心惊胆战 魂不附体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⒈ 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例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汉书·义纵传》 全身不寒而栗。 英 shudder with fear; tremble with fear; 国语辞典 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⒈ 形容内心恐惧至极。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也作「不寒而栗」。 引 《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寝门,遂有不可问之处。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近 毛骨悚然 胆战心惊 心惊胆跳 战战兢兢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