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吊胆惊心 [ diào dǎn jīng xīn ] ⒈ 亦作“吊胆惊心”。 ⒉ 犹言吊胆提心。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吊胆惊心”。犹言吊胆提心。 引 《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吊胆提心 [ diào dǎn tí xīn ] ⒈ 亦作“吊胆提心”。 ⒉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害怕。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吊胆提心”。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害怕。 引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担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⒈ 形容提心吊胆,十分害怕的状态。 例 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海阔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水浒传》 英 feel alarmed; be in a state of axiety; 引证解释 ⒈ 见“担惊忍怕”。 国语辞典 担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⒈ 处于惊恐害怕的状态。元·无名氏明·崔时佩、李景云也作「耽惊受怕」、「担惊受恐」。 引 《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日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著昏迷。」 《南西厢记·第二三出》:「红娘姐,你担惊受怕,图甚么浪酒闲茶。」
意思解释:拼音 bù hán ér lì 注音 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一ˋ 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例子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票”。 辨析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歇后语 夏天发抖 谜语 热身战;六月打颤 感情 不寒而栗是中性词。 繁体 不寒而慄 近义 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反义 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俄语 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日语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ㄓㄢˋ ㄒ一ㄣ ㄐ一ㄥ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例子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谜语 踩高跷上高墙 感情 胆战心惊是贬义词。 繁体 膽戰心驚 近义 面无人色、胆颤心惊 反义 满不在乎、镇定自若 英语 horribly frightened(be panic-stricken;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俄语 приводить в трéпет 日语 恐れおののく,肝がつぶれてぞっとする 德语 vor Angst zittern und beben(von panischer Angst erfüllt) 法语 tressaillir(trembler de frayeur)
意思解释:拼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注音 ㄉㄢ ㄐ一ㄥ ㄕㄡˋ ㄆㄚˋ 解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例子 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歇后语 手拿鸡蛋走滑路 谜语 手拿鸡蛋走滑路 感情 担惊受怕是中性词。 繁体 擔驚受怕 近义 坐立不安、胆战心惊 反义 稳如泰山、坦然自若 英语 be in a state of anxiety (fear; feel alarmed) 俄语 быть в вéчном стрáхе 日语 びくびくする,驚き恐れる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战:通“颤”,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例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西游记》 英 horribly frightened; be panic-stricken;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⒉ 亦作“胆颤心惊” 引证解释 ⒈ 形容非常害怕。 引 《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獼猴闻得 如来 説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 碧野 《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国语辞典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形容十分害怕。元·李文蔚也作「胆惊心颤」、「胆颤心惊」、「心惊胆战」、「心惊胆颤」。 引 《圯桥进履·第一折》:「諕的我胆战心惊魂魄消。」 《通俗常言疏证·心意·胆战心惊》引《元人神奴儿剧》:「好著我胆战心惊。」 近 不寒而栗 毛骨悚然 心惊肉跳
意思解释: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ān 注音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ㄅㄨˋ ㄢ 解释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例子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ǎ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宁。 感情 惶惶不安是中性词。 近义 人心惶惶、如坐针毡 反义 等闲视之、悠闲自得 英语 panic(be on tenterhooks; with great anxiety) 俄语 испытывать страх и тревогу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煌”。 辨析 (一)惊惶失措和“惊慌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常”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惶”、“惊慌”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内容;多用作书面语。“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强调又惊又慌;常用于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吓得没办法 感情 惊惶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惶失措
意思解释:拼音 lín shēn lǚ bó 注音 ㄌ一ㄣˊ ㄕㄣ ㄌㄩˇ ㄅㄛˊ 解释 履:践;踏。面临深渊;脚踩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唯恐稍一不慎就出问题。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例子 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后汉书 杨终传》) 正音 “薄”,不能读作“bō”。 辨形 “履”,不能写作“屡”。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高台跳水,室内溜冰 感情 临深履薄是贬义词。 繁体 臨深履薄 近义 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兢兢业业 反义 胆大妄为、昂首阔步、无所忌惮 英语 approaching the brink of the abyss and treading on thin ice
意思解释:拼音 rén rén zì wēi 注音 ㄖㄣˊ ㄖㄣˊ ㄗˋ ㄨㄟ 解释 每一个人都感到随时有危险出现而恐惧不安。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例子 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人人自危,家家惊慌。(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正音 “自”,不能读作“zhì”。 辨形 “危”,不能写作“威”。 辨析 人人自危和“人心惶惶”都含有“人人担心害怕”的意思。人人自危偏重于“自”;是对自身感到危险;语气较重;有时可用于几个人;“人心惶惶”表示惊惧不安;语义较轻;用于人。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乘破船过江 感情 人人自危是贬义词。 近义 提心吊胆、人心惶惶 反义 安居乐业、高枕无忧 英语 Everyone fells in danger.
意思解释:拼音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注音 ㄖㄣˊ ㄒ一ㄣ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解释 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例子 无端起来胡闹,蒌喊一阵,西跑一阵,弄得人心惶惶,不是扰乱治安是什么?(哇圣陶《丁祭》)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慌”。 辨析 见“人人自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感情 人心惶惶是贬义词。 近义 心神不定、惊恐万状 反义 高枕无忧、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英语 People are nervous. 俄语 общая паника 法语 tous les coeurs sont dans l'angoisse(affolement général)
意思解释:拼音 tí xīn zài kǒu 注音 ㄊ一ˊ ㄒ一ㄣ ㄗㄞˋ ㄎㄡˇ 解释 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例子 梁斌《播火记》:“他猛醒了一下,觉得失了口。立时提心在口,回过头向左右看了看,见并没有别人,才放下心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恐时。 感情 提心在口是中性词。 近义 提心吊胆 英语 One's heart goes into one's boots. 俄语 в постоянном стрáхе
意思解释:拼音 tǎn tè bù ān 注音 ㄊㄢˇ ㄊㄜˋ ㄅㄨˋ ㄢ 解释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例子 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忐忑不安,她怕有人出卖星海。(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析 忐忑不安和“坐立不安”;都有“不安”的意思。但忐忑不安偏重形容心理上的不安;“坐立不安”偏重形容行动上的不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心上下按 感情 忐忑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坐立不安、惶惶不安 反义 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英语 have kittens(to become very much worried or upset; in fear and trembling; be on rettles; uneasy; fidgety) 俄语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тревога) 日语 びくびくして落ち着かない 德语 beunruhigt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dǎn luò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ㄉㄢˇ ㄌㄨㄛˋ 解释 同“心惊胆战”。 出处 宋·欧阳修《祭苏子美文》:“人有遭之,心惊胆落,震汗如麻。”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感情 心惊胆落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膽落 近义 心惊胆战、心惊胆寒、心惊胆裂 英语 quake with fear
意思解释:拼音 xuán xīn diào dǎn 注音 ㄒㄨㄢˊ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ㄉㄢˇ 解释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穷谷被虎狼所伤,使为娘的悬心吊胆,废寝忘食。” 例子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悬心吊胆是贬义词。 繁体 懸心弔膽 近义 提心吊胆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a cold sweat(with breathless anxiety)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⒈ 由恐慌而引起的不安宁状态。 例 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三国演义》 英 panic; be on tenterhooks; with great anxiety; 国语辞典 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⒈ 心中惊慌害怕,十分不安。也作「惶恐不安」、「惶悚不安」。 引 《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dǎn zhàn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ㄉㄢˇ ㄓㄢˋ 解释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例子 向下望去,深不见底,真是万丈深渊,叫人见了心惊胆战。 正音 “战”,不能读作“zàn”。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胆战和“提心吊担”都可以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提心吊胆”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大雪天过独木桥 谜语 大雪天过独木桥 感情 心惊胆战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膽戰 近义 提心吊胆 反义 泰然自若、坦然自若 英语 be deeply alarmed 俄语 при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luàn rú má 注音 ㄒ一ㄣ ㄌㄨㄢˋ ㄖㄨˊ ㄇㄚˊ 解释 心里乱得像一团乱麻。形容心里十分烦乱。 出处 宋 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随缘随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乱似麻。” 例子 想到这一点,他心乱如麻,一夜都没有合过眼儿。(欧阳山《苦斗》五四) 辨形 “心”,不能写作“新”。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感情 心乱如麻是中性词。 繁体 心亂如麻 近义 心烦意乱、心神不定 反义 心旷神怡、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英语 be terribly upset(have one's thoughts as confused as a tangled skein) 俄语 на сердце скребёт(душевный разброд) 日语 心が千千(ちぢ)に乱(みだ)れる 德语 vor brennender Sorge weder ein noch aus wissen(in ǎuβerste Verwirrung geraten) 法语 avoir l'esprit confus,la tête à l'envers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ㄖㄡˋ ㄊ一ㄠˋ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例子 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肉跳和“心有余悸”;都有“心里恐惧”的意思。但心惊肉跳泛指十分恐惧或预感灾祸临头的恐惧心情;“心有余悸”专指事后还感到恐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一锥子扎在身上 谜语 抽搐 感情 心惊肉跳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肉跳 近义 魂飞魄散、心胆俱裂 反义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英语 feel nervous and c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fán yì luàn 注音 ㄒ一ㄣ ㄈㄢˊ 一ˋ ㄌㄨㄢˋ 解释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蔽鄣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例子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26章:“崇祯皇帝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勉强耐下心看了一阵文书,忽然长吁一口闷气,走出干清宫。” 辨形 “意”,不能写作“义”。 辨析 心烦意乱和“心慌意乱”;都有“心绪杂乱”的意思。但心烦意乱侧重在烦躁、苦闷、焦虑上;“心慌意乱”侧重在慌乱没有主意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心烦意乱是贬义词。 繁体 心煩意亂 近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安 反义 心旷神怡、心安理得、从容不迫 英语 confused and worried 俄语 выводить из равн
意思解释:拼音 yōu xīn chōng chōng 注音 一ㄡ ㄒ一ㄣ ㄔㄨㄥ ㄔㄨㄥ 解释 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心事重重;十分忧愁。 出处 《诗经 召南 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例子 江南情形亦如此可怕吗?难道一班士大夫都不为国事忧心忡忡么?(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正音 “忡”,不能读作“zhōng”。 辨形 “忡”,不能写作“仲”。 辨析 忧心忡忡和“忧心如焚”、“惴惴不安”;都含有“十分忧愁不安”的意思。但忧心忡忡偏重于“忧愁、因心事重重而不安”;“忧心如焚”偏重于“焦急”;表示忧虑、焦急到了极点;“惴惴不安”偏重于因担惊受怕而不安。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尤中四心 感情 忧心忡忡是贬义词。 繁体 憂心忡忡 近义 提心吊胆、忧心如焚、惶惶不安 反义 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洋洋自得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wò bù ān 注音 ㄗㄨㄛˋ ㄨㄛˋ ㄅㄨˋ ㄢ 解释 坐不稳;睡不安。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出处 《坛经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卧不安。” 例子 一连数日,神思恍惚,坐卧不安。(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六)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 谜语 屁股长疮背又痛 感情 坐卧不安是褒义词。 繁体 坐臥不安 近义 忐忑不安、坐立不安、惶恐不安 反义 若无其事、满不在乎、心安理得 英语 cannot rest
意思解释:拼音 diào dǎn jīng xīn 注音 ㄉ一ㄠˋ ㄉㄢˇ ㄐ一ㄥ ㄒ一ㄣ 解释 犹言吊胆提心。 出处 《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例子 你不必这样吊胆惊心地过日子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吊胆惊心是中性词。 繁体 弔膽驚心 近义 提心吊胆
意思解释:拼音 diào dǎn tí xīn 注音 ㄉ一ㄠˋ ㄉㄢˇ ㄊ一ˊ ㄒ一ㄣ 解释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例子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5章:“人人紧锁眉头,个个吊胆提心,日日夜夜在防备着夜袭队。”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担心或害怕。 感情 吊胆提心是中性词。 繁体 弔膽提心 近义 提心吊胆 反义 心安理得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xīn diào dǎn 注音 ㄐ一ㄥ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ㄉㄢˇ 解释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2回:“我们在这里也是惊心吊胆。” 例子 郁达夫《沉沦》:“天亮的时候,他就惊心吊胆的走下楼来。” 用法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时。 感情 惊心吊胆是中性词。 繁体 驚心弔膽 近义 提心吊胆、惊心掉胆 英语 be scared out of one's wits
意思解释:拼音 jiū xīn bā gān 注音 ㄐ一ㄡ ㄒ一ㄣ ㄅㄚ ㄍㄢ 解释 指人极度焦虑,异常担忧。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他看到了空旷,自由,无忧无虑,比这么揪心扒肝的活着要好的多。” 例子 遇到揪心扒肝的事情也不要乱了方寸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揪心扒肝是中性词。 繁体 揫心扒肝 近义 提心吊胆 英语 breathless with fear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揪心扒肝 [ jiū xīn bā gān ] ⒈ 极度焦虑,异常担忧,相当于“提心吊胆” 英 breathless with fear; 国语辞典 揪心扒肝 [ jiū xīn bā gān ] ⒈ 极为担心、忧虑。 例 如:「从母亲进开刀房的那一刻起,全家人就都揪心扒肝的在外守侯。」 英语 lit. grips the heart, seizes the liver (idiom); fear grips the heart, worried out of one's wits, scared stiff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证解释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 《北齐书·元暉业传》:“孝友 临刑,惊惶失措, 暉业 神色自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生》:“家唯孀母并一姊,闻之,惊惶失措,急至阁,抚尸大慟。”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曹操 死, 青州 军惊惶失措,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 国语辞典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慌失措」、「惊惶无措」。 引 《北齐书·卷二八·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少卿虚心病,元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惶失措。」 近 坐卧不安 反 泰然自若 镇定如常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心吊胆 [ jīng xīn diào dǎn ] ⒈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引 《红楼梦》第一一二回:“我们在这里也是惊心吊胆。” 郁达夫 《沉沦》:“天亮的时候,他就惊心吊胆的走下楼来。” 亦作“惊心悼胆”。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説文》:悼,惧也。徒到切。今人言惧犹曰惊心倬胆。”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临深履薄 [ lín shēn lǚ bó ] ⒈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亦作:临深履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亦作 引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 《后汉书·杨终传》:“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王者忧劳於上,台鼎顰顣於下,临深履薄,惧祸之及。”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政体》:“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
意思解释:动词 ABCC式
意思解释:AABC式
意思解释:提 字组词 心 字组词 在 字组词 口 字组词
意思解释:悬 字组词 心 字组词 吊 字组词 胆 字组词
意思解释:心惊胆战 魂不附体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ABCC式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⒈ 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例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汉书·义纵传》 全身不寒而栗。 英 shudder with fear; tremble with fear; 国语辞典 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⒈ 形容内心恐惧至极。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也作「不寒而栗」。 引 《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寝门,遂有不可问之处。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近 毛骨悚然 胆战心惊 心惊胆跳 战战兢兢
意思解释:卧不安 卧不安,病症名。指睡眠不安之症。亦指不能平卧之症。 基本解释 卧不安 wbān (1)[insomniawithrestlessness] (2)辗转不能安睡。可因饮食过饱胃脘胀满或胃中有热或其他因素而致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 (3)指不能平卧之症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足阳明之逆也。《素问》 网络解释 卧不安 卧不安,病症名。指睡眠不安之症。亦指不能平卧之症。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