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调兵遣将 [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 ⒈ 调动兵将,进行布置。 例 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水浒传》 英 move troops; ⒉ 进行人员的安排布置。 英 deploy forces; 引证解释 ⒈ 调动兵马,派遣将领。引申为调动布置人力。 引 《水浒传》第六七回:“因是 宋公明 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闲,不曾得见。”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人那人调兵遣将,预备作战。” 浩然 《艳阳天》第三五章:“屋里的两个年轻人,两个基层干部,他们正在为自己的阶级调兵遣将。” 国语辞典 调兵遣将 [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 ⒈ 调遣士兵,派任将领。指调动部署人力。明·王世贞也作「遣兵调将」。 引 《鸣凤记·第二一出》:「我闻得海上倭贼利害,自去厮杀不成,只是调兵遣将,罚罪赏功而已。」 近 兴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大动干戈 [ dà dòng gān gē ] ⒈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指进行战争。 英 stage a war; 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例 这事很简单,何必大动干戈呢。 英 make a big fuss over; ⒊ 比喻大费手脚。 英 take effort to do; ⒋ 也指大打出手。 英 attack brutally; strike violently; 国语辞典 大动干戈 [ dà dòng gān gē ] ⒈ 干、戈,古代用以作战的两种兵器。大动干戈原指双方交战激烈,后多用来比喻行事大肆声张、劳师动众或大费手脚。 例 如:「这部机器无多大毛病,你却要拆掉重组,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大张声势 [ dà zhāng shēng shì ] ⒈ 指大造声势。 例 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宋史·李师中传》 英 to give wide publicity to; 国语辞典 大张声势 [ dà zhāng shēng shì ] ⒈ 大造声威气势。 引 《宋史·卷三三二·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大张旗鼓 [ dà zhāng qí gǔ ] ⒈ 大量陈列战旗战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事铺张。 例 再嫁呢,还是住家,还是索性大张旗鼓的理旧业?这倒是个大问题。——《孽海花》 英 on a grand scale; in a big way; with a big display of flags and drums; ⒉ 大肆宣扬。 例 官方节日举行大张旗鼓的庆祝。 英 fuss and fea-thers; 引证解释 ⒈ 比喻声势、规模很大。 引 毛泽东 《元旦祝词》:“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⒉ 比喻公开。 引 杨朔 《<铁流>的故事》:“又不敢大张旗鼓地读,只能在夜晚,反锁上门,拥着被看。” 国语辞典 大张旗鼓 [ dà zhāng qí gǔ ] ⒈ 大规模的摆开旗鼓、阵势。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引 《孽海花·第三〇回》:「再嫁呢?还是住家?还是索性大张旗鼓的重理旧业?这倒是个
意思解释:拼音 dà zhāng shēng shì 注音 ㄉㄚˋ ㄓㄤ ㄕㄥ ㄕˋ 解释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 《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例子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李鸿章的心思与左宗棠大致相同,有意大张声势,将进攻湖州一役,看得不下如金陵之复。”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大造声势。 感情 大张声势是中性词。 繁体 大張聲勢 近义 大张旗鼓、大造声势 反义 默默无闻 英语 to give wide publicity to(in a big way)
意思解释:拼音 dú wǔ qióng bīng 注音 ㄉㄨˊ ㄨˇ ㄑㄩㄥˊ ㄅ一ㄥ 解释 滥用兵力,任意征讨。 出处 《周书 武帝纪论》:“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吏。” 例子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9回:“后羿的为人,残暴阴狠,黩武穷兵,久有侵犯天子、自为帝王的野心。”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发动战争。 感情 黩武穷兵是贬义词。 繁体 黷武窮兵 近义 兴师动众、穷兵黩武 反义 和平共处 英语 engage in unjust military ventures
意思解释:拼音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注音 ㄉ一ㄠˋ ㄅ一ㄥ ㄑ一ㄢˇ ㄐ一ㄤˋ 解释 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例子 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 正音 “调”,不能读作“tiáo”;“将”,不能读作“jiāng”。 辨形 “遣”,不能写作“遗”。 辨析 调兵遣将和“兴师动众”;都可表示“调动兵马或动用人力”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调兵遣将含有“派遣将领”;而不含有“大规模出兵”之意;“兴师动众”与之相反;含有“大规模出兵”;不含有“派遣将领”的意思。②当二者的意义引申为“动用人力”时;调兵遣将着眼于“调动安排”;“兴师动众”着眼于“大规模发动。”③“兴师动众”用于否定句式
意思解释:拼音 dà dòng gān gē 注音 ㄉㄚˋ ㄉㄨㄥˋ ㄍㄢ ㄍㄜ 解释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例子 同学们应友好相处,不能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动干戈。 正音 “干”,不能读作“gàn”。 辨形 “戈”,不能写作“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谜语 动武 感情 大动干戈是贬义词。 繁体 大動干戈 近义 大打出手、大张旗鼓、兴师动众 反义 偃旗息鼓、鸣金收兵 英语 get into a flight 日语 大いに干戈 (かんか)を艕 (まじ)える,大袈裟 (おおげさ)にする
意思解释:拼音 dà zhāng qí gǔ 注音 ㄉㄚˋ ㄓㄤ ㄑ一ˊ ㄍㄨˇ 解释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出处 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例子 李参戎带著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发。(清 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辨析 (一)大张旗鼓和“声势浩大”;都有“声势大”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声势浩大”侧重在声威和气势大;“大张旗鼓”偏重在排场大。②同样表示声势大;“声势浩大”形容声势很大;“大张旗鼓”指大造声势。③两者都可用于群众性活动;但“大张旗鼓”还可用于个人活动。大张旗鼓和“雷厉风行”;都可以用来形容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shī dòng zhòng 注音 ㄐ一ㄥ ㄕ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 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例子 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惊动很多人。 感情 惊师动众是中性词。 繁体 驚師動衆 近义 兴师动众 英语 trouble many people
意思解释:拼音 jiū gōng pǐ cái 注音 ㄐ一ㄡ ㄍㄨㄥ ㄆ一ˇ ㄘㄞˊ 解释 庀: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出处 唐 李方郁《修中岳庙记》:“岂可不成耶?遂鸠工庀材,四旬而就。” 例子 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一九二七年,该报购进东邻薛宝润地皮一块,即鸠工庀材,翻造五层楼大厦,一九二八年落成,即今《解放日报》新址。 正音 “庀”,不能读作“bì”。 辨形 “鸠”,不能写作“鸩”;“庀”,不能写作“庇”。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鸠工庀材是褒义词。 繁体 鳩工庀材 近义 大兴土木、兴师动众
意思解释:拼音 láo mín dòng zhòng 注音 ㄌㄠˊ ㄇ一ㄣˊ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出处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纪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 例子 明·李贽《复麻城人书》:“能使西夏叛卒不敢逞,能使叛卒一起即扑灭,不至劳民动众。”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劳民动众是中性词。 繁体 勞民動衆 近义 兴师动众、劳师动众 反义 亲历亲为
意思解释:拼音 qióng bīng dú wǔ 注音 ㄑㄩㄥˊ ㄅ一ㄥ ㄉㄨˊ ㄨˇ 解释 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出处 三国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所戒。” 例子 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穷兵黩武,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正音 “黩”,不能读作“mài”。 辨形 “黩”,不能写作“独”。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穷兵黩武是贬义词。 繁体 窮兵黷武 近义 兴师动众 反义 和平共处、解甲归田 英语 to wage war frequently 俄语 брáться за оружие по любóму пóводу 日语 やたらに武力(ぶりょく)を振(ふ)り回(まわ)す 德语 eine Aggressions und Kriegspolitik betreiben(kriegslüstern)
意思解释:拼音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 注音 ㄒ一ㄥ ㄅ一ㄥ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 同“兴师动众”。 出处 汉·张竦《为刘嘉作奏称莽功德》:“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例子 叶圣陶《邻居》:“万一伤了人家一个指头,弄得兴兵动众,你就是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感情 兴兵动众是中性词。 繁体 興兵動衆 近义 兴师动众、劳师动众、行师动众 反义 单枪匹马、小打小闹 英语 muster large forces
意思解释:拼音 xíng shī dòng zhòng 注音 ㄒ一ㄥˊ ㄕ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 谓指挥大军作战。 出处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感情 行师动众是中性词。 繁体 行師動衆 近义 兴师动众、劳师动众、行军动众 反义 单枪匹马、小打小闹 英语 move troops about stir up the people
意思解释:拼音 qǐ bīng dòng zhòng 注音 ㄑ一ˇ ㄅ一ㄥ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华敷传》:“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会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举大事,必有大殃。”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感情 起兵动众是中性词。 繁体 起兵動衆 近义 兴师动众、起师动众 反义 单枪匹马、小打小闹 英语 employ a tremendous amount of manpower
意思解释:拼音 xíng jūn dòng zhòng 注音 ㄒ一ㄥˊ ㄐㄨㄣ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大规模行动。 感情 行军动众是中性词。 近义 兴师动众、行师动众、起兵动众 反义 单枪匹马、小打小闹 英语 muster large forces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师动众 [ jīng shī dòng zhòng ] ⒈ 惊动很多人。 例 别为这点小事惊师动众啦。 英 trouble many peopl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惊群动眾”。 惊动众人。 引 明 袁宏道 《与黄平倩书》:“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羣动众。” 《红楼梦》第四五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劳民动众 [ láo mín dòng zhòng ] ⒈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引证解释 ⒈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引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三》:“经年之輓粟飞芻,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能使 西夏 叛卒不敢逞,能使叛卒一起即扑灭,不至劳民动众。”
意思解释:起 字组词 兵 字组词 动 字组词 众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兴 字组词 兵 字组词 动 字组词 众 字组词
意思解释:行 字组词 师 字组词 动 字组词 众 字组词
意思解释:鸠 字组词 工 字组词 庀 字组词 材 字组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