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功令 [ gōng lìng ] ⒈ 旧时指法律、命令。 例 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清·方苞《狱中杂记》 英 edict;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 引 《史记·儒林列传序》:“余读功令,至於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司马贞 索隐:“案谓学者课功,著之於令,即今之学令是也。” 明 张一桂 《重刻颜氏家训序》:“盖古郅隆之世……靡不建学,辨时物,布功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次方侍御奏殿廷考试严除积弊》:“其殿廷考试,倘似此违式者,亦著一体惩办,以肃功令。” ⒉ 法令。 引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这是朝廷功令,又不是你不肖花消掉了。何必气恼?”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目下访拿逆党,功令森严,你容留他们选书,还敢口强,快快招来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公法 [ gōng fǎ ] ⒈ 国家的法令。 英 law of state; ⒉ 资产阶级法学中指与国家利益有关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等。区别于“私法” 英 public law; 引证解释 ⒈ 犹国法。 引 《管子·任法》:“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 《韩非子·有度》:“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宋 王安石 《尚书度支员外郎郭公墓志铭》:“公至,即得其妄,穷而徙之,由此无敢犯公法。” ⒉ 指国际法。调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关系准则的总称。 引 清 薛福成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当今办文照会 英国 外交部,援照公法及各国常例。”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公法》:“公法者,万国之大和约也。” ⒊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法则 [ fǎ zé ] ⒈ 规律。 例 自然的法则。 英 rule; ⒉ 法度;规范。 英 laws and regulations; ⒊ 方法,办法。 例 我教你一个法则,唤做负荆请罪。——《水浒传》 英 method;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灋则”。 ⒉ 制度;法度。 引 《周礼·天官·大宰》:“二曰灋则,以驭其官。” 郑玄 注:“法则,其官之制度。” 《荀子·王制》:“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 唐 杜甫 《咏怀》之二:“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⒊ 准则;规则。 引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宋 苏舜钦 《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乃父方正有法则,为世所知。”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法·有德》:“言皆心得而可为法则。” 巴金 《梦与醉·生》:“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法律 [ fǎ lǜ ] ⒈ 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英 law; statute; 引证解释 ⒈ 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一定文字形式,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古代多指刑法、律令,今亦泛指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法规、条例和规定等。 引 《庄子·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 《晋书·贾充传》:“今法律既成,始班天下,刑宽禁简,足以克当先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大凡买了贼赃,明知故买的,是与受同科;不知误买的,应该听凭失主备价取赎。这个法律,只怕是走遍地球,都是一样的了。” 巴金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一个人从事文艺创作活动,只要他不触犯刑法或者其他法律,就不应该受到干涉。” ⒉ 指创作诗文所依据的格式和规律。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国法 [ guó fǎ ] ⒈ 国家的法律规定。 例 伤天害理,国法难容。 英 national law; law of the land; 引证解释 ⒈ 国家的法纪。 引 《周礼·秋官·朝士》:“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 《史记·循吏列传》:“李离 过杀而伏剑, 晋文公 以正国法。” 宋 苏轼 《辨谤札子》:“而 君锡 等輒敢挟情公然诬罔,伏乞付外施行,稍正国法。”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若説是为了国法,所以公而忘私。然而姓 朱 的却又明明为着升官发财。” 国语辞典 国法 [ guó fǎ ] ⒈ 国家法律制度的通称。 引 《荀子·大略》:「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 近 法律 王法 公法 ⒉ 规定国家组织及其作用的法规,通常指宪法与行政法而言。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规则 [ guī zé ] ⒈ 典式,法则,规律。 例 自然的规则,一定要使我老下去,丝毫也不足为奇的。——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英 rule; regulation; ⒉ 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 例 规则四边行。 引证解释 ⒈ 仪范;规范。 引 唐 李群玉 《湘中别成威闍黎》诗:“至哉彼上人,冰霜凛规则。”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儒家从事於文字……自立经学,举史氏之遗轨,依《尔雅》之末流,兼循途径,不失规则。” ⒉ 规章;法则。 引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九:“在京各衙门,仍照军民粮运见行规则,刊刷易知单册,给与纳户,以便交纳扣除。”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不讲别的,偌大的一个局,定那章程规则,就很不容易。”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我没有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司法 [ sī fǎ ] ⒈ 见“执法” 英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引证解释 ⒈ 官名。两 汉 有决曹、贼曹掾,主刑法。历代皆有。 唐 制在府曰法曹参军,在州曰司法参军。 宋 沿 唐 制,诸州置司法参军。 元 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七》。 ⒉ 星官名。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晋书·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与《天官书》‘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不同。 引 《星经》又曰‘六曰司法’。” ⒊ 现指检察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侦察、审判。 国语辞典 司法 [ sī fǎ ] ⒈ 职官名。掌理刑法。唐代于府置法曹参军,州置司法参军,县置司法,宋沿置。元代 始废。 ⒉ 检察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等案件进行侦查、审判。 近 法律 执法 英语 judicial, (adminis
意思解释:基本解释 网络解释
意思解释:司法 1.古代官名、星官名 2.现指检察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侦察、审判。 3.司法(Justice),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基本解释 司法 sīfǎ [judicialadministration]见执法 辞典解释 司法sīfǎㄙㄈㄚˇ 职官名。掌理刑法。唐代于府置法曹参军,州置司法参军,县置司法,宋沿置。元代 始废。 检察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等案件进行侦查、审判。 近义词 法律,执法 英语judicial,(administrationof)justice 德语Justiz,Rechtswesen,Rechtsprechung(S,Rechtsw) 法语justice 网络解释 司法 1.古代官名、星官名 2.现指检察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侦察、审判。 3.司法(Justice),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
意思解释:规则 (汉语词语)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基本解释 规则 guīz (1)[rule;regulation] (2)典式,法则,规律 自然的规则,一定要使我老下去,丝毫也不足为奇的。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3)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 规则四边行 辞典解释 规则guīzéㄍㄨㄟㄗㄜˊ 典式、法则,共同遵
意思解释:法则 (汉语词语)法则,指法度;规范;方法,办法。见《荀子·王制》:“本正教,正法则。” 基本解释 法则 fǎz (1)[rule]∶规律 自然的法则 (2)[lawsandregulations]∶法度;规范 (3)[method]∶方法,办法 我教你一个法则,唤做负荆请罪。《水浒传》 辞典解释 法则fǎzéㄈㄚˇㄗㄜˊ 可做标准的法制、规则。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所以说没有文章者,是没有文章的法则。」 近义词 法例,法规,规矩,规则,轨则,准则,原则 效法、奉以为法。 《左传.定公四年》:「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凡可以适用之公法、私法及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条约,均为法则,较法律范围广。 表示欲得其结果所必要的运算方法;一说通常语言述说的公式。 网络解释 法则(汉语词语) 法则,指法度;规范;方法,办法。见《荀子·王制》:“本正教,正法则。”
意思解释:国法 国法:,汉语词汇。 拼音:guó fǎ 释义:1、国家的法律规定。2、国家的法律简称“国法” 基本解释 国法 gufǎ [nationallaw;lawoftheland]国家的法律规定 伤天害理,国法难容 辞典解释 国法guófǎㄍㄨㄛˊㄈㄚˇ 国家法律制度的通称。 《荀子.大略》:「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 近义词 法律 1.王法 2.公法 规定国家组织及其作用的法规,通常指宪法与行政法而言。 网络解释 国法 国法:,汉语词汇。 拼音:guófǎ 释义:1、国家的法律规定。2、国家的法律简称“国法”
意思解释:公法 公法主要是指调整国家与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以及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之间关系的法律,私法主要是调整普通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公法和私法是民法系国家通常的法律分类方法。近年来在中国法学界,公法与私法也成为划分中国法律的方法。关于分类的标准,众说纷纭。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 基本解释 公法 gōngfǎ (1)[lawofstate]∶国家的法令 (2)[publiclaw]∶资产阶级法学中指与国家利益有关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等。区别于私法 辞典解释 公法gōngfǎㄍㄨㄥㄈㄚˇ 国家或朝廷制订的法律。 《文明小史.第三八回》:「登时翻过脸来,那个管你公法不公法?」 近义词 国法 反义词 私法 直接关于国家的法律。如《宪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等。 英语
意思解释:功令 功令,汉语词汇。 拼音:gōng lìng 释义:旧时指法律、命令。 例:清· 方苞《狱中杂记》:“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 基本解释 功令 gōnglng [edict]旧时指法律、命令 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清方苞《狱中杂记》 辞典解释 功令gōnglìngㄍㄨㄥㄌㄧㄥˋ 古时国家考核和选用学官的法令。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序》:「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法令。 《儒林外史》第四○回:「这是朝廷功令,又不是你不肖花消掉了。」 英语decree 德语Verordnung(S) 网络解释 功令 功令,汉语词汇。 拼音:gōnglìng 释义:旧时指法律、命令。 例:清·方苞《狱中杂记》:“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