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可收拾 [ bù kě shōu shi ] ⒈ 形容事态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英 be hopeless; be impossible to pull back; get out of hand; 引证解释 ⒈ 谓无法整顿。 引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頽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⒉ 形容事情坏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引 《明史·杨涟传》:“从来乱臣贼子,只争一念,放肆遂至不可收拾。” 巴金 《“豪言壮语”》:“﹝我﹞却没有想到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 国语辞典 不可收拾 [ bù kě shōu shí ] ⒈ 不可挽回或无法善后的局面。 引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宋·陆游〈绍兴府修学记〉:「不幸自周季以来,世衰道微,俗流而不返,士散而无统。乱于杨墨,贼于申韩,大坏于释老,烂漫横流,不可收拾。」 英语 irremediable, unmanageabl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⒈ 鹤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秦主苻坚率众攻晋,列阵淝水,谢玄等率精兵击破秦军,秦军在败逃途中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形容非常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程度。 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英 the whining of the wind and the cry of cranes; a fleeing army's suspicion of danger at the slightest sound; be so nervous and fearful that a slight movement in the wind is enough to make one jittery; 引证解释 ⒈ 东晋 时, 秦 主 苻坚 率众南侵,号称百万,列阵 淝水,谢玄 等率精兵八千渡水击之。 秦 兵大败, 坚 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 淝水 为之不流。馀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已至。事见《晋书·谢玄传》。后因以“风声鹤唳”形容极端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引 宋 周煇 《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豆剖瓜分 [ dòu pōu guā fēn ] ⒈ 亦作“豆分瓜剖”。 ⒉ 语出《晋书·地理志序》:“平王东迁,星离豆剖;当涂驭?,瓜分鼎立。”后以喻疆土分裂。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豆分瓜剖”。 国语辞典 豆剖瓜分 [ dòu pǒu guā fēn ] ⒈ 豆、瓜都可剖分,故以豆剖瓜分比喻疆土的分裂。也作「瓜剖豆分」。 近 四分五裂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溃。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地崩山摧 [ dì bēng shān cuī ] ⒈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例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唐·李白《蜀道难》 英 hills topple and the earth shake; 国语辞典 地崩山摧 [ dì bēng shān cuī ] ⒈ 土地崩裂,山岭塌陷。形容遭受巨大变故或重大灾难。 引 唐·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分崩离析 [ fēn bēng lí xī ] ⒈ 四分五裂,形容国家、集团等分裂瓦解。 例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英 break up; come apart; fall to pieces;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引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后汉书·邓禹传》:“四方分崩离析,形埶可见。” 宋 司马光 《保业》:“臣窃观自 周 室东迁以来,王政不行,诸侯并僭,分崩离析,不可胜记。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於 秦。” 《痛史》第十七回:“此时正是国家分崩离析之际,岂可听其闲居!”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此派之拟议,以为今日 中国 之大患,在於无法,苟能藉宪法以谋统一,则分崩离析之局,庶可收拾。” 国语辞典 分崩离析 [ fēn bēng lí xī ] ⒈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引 《论语·季氏》
意思解释:拼音 bīng jiě dòng shì 注音 ㄅ一ㄥ ㄐ一ㄝˇ ㄉㄨㄥˋ ㄕˋ 解释 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庚桑楚》:“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 例子 复取程氏书虚心平气而读之,未乃数行,冰解冻释。(《朱子全书 中庸》)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困难与障碍得以解决。 谜语 雪后大晴天 感情 冰解冻释是中性词。 繁体 冰解凍釋 近义 烟消云散、土崩瓦解、冰消冻释 英语 disappearance of misunderstanding
意思解释:拼音 bīng xiāo wǎ jiě 注音 ㄅ一ㄥ ㄒ一ㄠ ㄨㄚˇ ㄐ一ㄝˇ 解释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例子 公以深谋,出其不意,雾廓云除,冰消瓦解。(《隋书 杨素传》) 正音 “解”,不能读作“xiè”。 辨形 “消”,不能写作“悄”。 辨析 冰消瓦解和“涣然冰释”;都有“嫌怨、误会等完全消除”的意思。但冰消瓦解还可以表示疑难的消除;“涣然冰释”还可表示事物的崩溃或疾病的消除。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用于误会、矛盾迅速消除。 感情 冰消瓦解是中性词。 近义 烟消云散、土崩瓦解 反义 东山再起、重起炉灶 英语 be thoroughly removed 俄语 растáять 日语 すっかり氷解する,完全に崩
意思解释:拼音 bù kě shōu shí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ㄕㄡ ㄕˊ 解释 收拾:整理。原意是没法归类整顿;后形容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唐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例子 蒲殿俊辈登台之后,因为纵容兵士的结果,弄到了一个不可收拾的地步。(郭沫若《少年时代 反正前后》) 正音 “拾”,不能读作“sí”。 辨形 “拾”,不能写作“十”。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事物破坏得十分严。 谜语 只收九人;只取玖名;定价九折出售 感情 不可收拾是贬义词。 繁体 不可収拾 近义 不可救药、土崩瓦解 反义 蒸蒸日上、旭日东升 英语 irremediable(be hopeless; be impossible to pull back; get out of hand) 法语 irréparable(irrémédiable)
意思解释:拼音 dòu pōu guā fēn 注音 ㄉㄡˋ ㄆㄡ ㄍㄨㄚ ㄈㄣ 解释 豆出荚;瓜切开。比喻被分割;被侵占。 出处 南朝 宋 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例子 河山破碎,似风抛败絮,生民流徙,浑如雨打飘萍,八九野,豆剖瓜分。 辨形 “剖”,不能写作“部”。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豆剖瓜分是贬义词。 近义 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反义 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英语 partition
意思解释:拼音 dì bēng shān cuī 注音 ㄉ一ˋ ㄅㄥ ㄕㄢ ㄘㄨㄟ 解释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出处 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例子 这一振动不亚于地崩山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巨大变化。 感情 地崩山摧是中性词。 近义 土崩瓦解、山崩地裂 英语 hills topple and the earth shake
意思解释:拼音 fēn huà wǎ jiě 注音 ㄈㄣ ㄏㄨㄚˋ ㄨㄚˇ ㄐ一ㄝˇ 解释 瓦解:制瓦时先用陶土制成圆筒形;再分部为四片;即成瓦。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出处 秦牧《湘阴热浪记》:“则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们投降。” 例子 对于还有摇摆犹豫的小股土匪,则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们投降。(秦牧《湘阴热浪记》) 正音 “解”,不能读作“xiè”。 辨形 “解”,不能写作“结”。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感情 分化瓦解是中性词。 近义 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反义 戮力同心、精诚团结 英语 pide and disintegrate 日语 分化が解(かい) 德语 demoralisieren(Zersetzung und Desorganisation)
意思解释: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注音 ㄈㄣ ㄅㄥ ㄌ一ˊ ㄒ一 解释 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子 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正音 “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 “析”,不能写作“柝”。 辨析 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谜语 棚 感情 分崩离析是中性词。 繁体 分崩離析 近义 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反义 坚不可摧、坚如磐石 英语 fall separately and split differently 俄语 ра
意思解释: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 注音 ㄈㄥ ㄕㄥ ㄏㄜˋ ㄌ一ˋ 解释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例子 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郁达夫《出奔》 正音 “唳”,不能读作“lèi”。 辨形 “唳”,不能写作“戾”。 辨析 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风声鹤唳;当强调看到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感情 风声鹤唳是贬义词。 繁体 風聲鶴唳 近义 草木皆兵 反义 风平浪静 英语 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 俄语 Пуганая ворóна кустá боится 德语 leicht aus der Fa
意思解释:拼音 kuì bù chéng jūn 注音 ㄎㄨㄟˋ ㄅㄨˋ ㄔㄥˊ ㄐㄨㄣ 解释 溃:散乱。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败得不成样子。形容军队惨败。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例子 那些洋鬼子被义和团打得溃不成军。 正音 “溃”,不能读作“guì”。 辨形 溃,右上部不能写作“虫”。 辨析 溃不成军和“落花流水”;都可表示惨败。不同在于“落花流水”仅比喻被击败;溃不成军也可形容因其它原因而溃败。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用于军事等。 谜语 败兵 感情 溃不成军是贬义词。 繁体 潰不成軍 近义 一败涂地、弃甲曳兵 反义 旗开得胜 英语 The army has collapsed. 俄语 разбитый наголову 日语 軍隊(ぐんたい)が総崩(そうくず)れになる
意思解释:拼音 láng bèi bù kān 注音 ㄌㄤˊ ㄅㄟˋ ㄅㄨˋ ㄎㄢ 解释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例子 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正音 “堪”,不能读作“shèn”。 辨形 “堪”,不能写作“勘”。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狼狈不堪是贬义词。 繁体 狼狽不堪 近义 手足无措、惊慌失措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great distress 俄语 быть в крáйне затруднитель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日语 狼狽きわまり
意思解释:拼音 luò huā liú shuǐ 注音 ㄌㄨㄛˋ ㄏㄨㄚ ㄌ一ㄡˊ ㄕㄨㄟˇ 解释 指花残凋落;随流水漂去。原形容残败的暮春景色。常比喻好时光的流逝。后用来比喻残乱而零落的样子。或比喻敌人被打得惨败。也作“流水落花”。 出处 唐 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思离襟。” 例子 他们打算在初十夜间分兵四路,趁月夜进袭敌营,出其不意,杀他个落花流水。 正音 “落”,不能读作“là”。 辨形 “花”,不能写作“华”。 辨析 落花流水和“丢盔弃甲”;都有“失败得很惨;被打得狼狈不堪”的意思。但落花流水有残乱而零落的样子;偏重指东西被抢或被吃的样子;“丢盔弃甲”只用来比喻失败后狼狈逃跑的样子。 用法 联合式;作补语;含贬义。 谜语 雨加雪;牡丹江上游;飘雪下雨 感情 落花流水是贬义词
意思解释:拼音 sāng luò wǎ jiě 注音 ㄙㄤ ㄌㄨㄛˋ ㄨㄚˇ ㄐ一ㄝˇ 解释 象桑叶枯落,屋瓦解体。形容事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势可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桑落瓦解是贬义词。 近义 一败涂地、土崩瓦解
意思解释:拼音 sì fēn wǔ liè 注音 ㄙˋ ㄈㄣ ㄨˇ ㄌ一ㄝˋ 解释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例子 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严复《论世变之亟》) 正音 “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 “裂”,不能写作“烈”。 辨析 四分五裂和“支离破碎”;都有“不完整的意思。但四分五裂偏重于“分裂;分散;”形容不能统一;“支离破碎”偏重于“零乱;不完整”损失很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政治等。 歇后语 一个西瓜切九半;一个碟子摔九块 谜语 一块变九块 感情 四分五裂是中性词。 近义 支离破碎、
意思解释:拼音 wǎ jiě tǔ bēng 注音 ㄨㄚˇ ㄐ一ㄝˇ ㄊㄨˇ ㄅㄥ 解释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 例子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4回:“因此人人痛怨,瓦解土崩。”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同土崩瓦解。 感情 瓦解土崩是中性词。 近义 土崩瓦解 英语 go to sticks and staves
意思解释:拼音 wǎ jiě bīng xiāo 注音 ㄨㄚˇ ㄐ一ㄝˇ ㄅ一ㄥ ㄒ一ㄠ 解释 比喻完全消逝或彻底崩溃。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8回:“于是热烘烘的一件大事,轻轻的被他弄得瓦解冰消。” 例子 你们的一场闹剧,给我一席话,弄得瓦解冰消。(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失败、崩溃或消失。 感情 瓦解冰消是中性词。 近义 烟消云散、土崩瓦解 英语 dissolve(melt away)
意思解释:拼音 wēi rú lěi luǎn 注音 ㄨㄟ ㄖㄨˊ ㄌㄟˇ ㄌㄨㄢˇ 解释 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累:堆;卵:蛋。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 例子 大名危如累卵,破在旦夕。(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三回) 正音 “累”,不能读作“lèi”、“léi”。 辨析 见“千钧一发”。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 感情 危如累卵是中性词。 繁体 危如纍卵 近义 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反义 稳如泰山、安如磐石 英语 hazardous like a pile of eggs
意思解释:拼音 yī chù jí kuì 注音 一 ㄔㄨˋ ㄐ一ˊ ㄎㄨㄟˋ 解释 一碰就崩溃。形容极脆弱;经不起一碰。 出处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奕山与奕经同样,经过轻举妄动,一触即溃、丧胆、乞降三个程序,结束了浙江军事。” 例子 我军已兵临城下,敌人军心涣散,一触即溃。 正音 “溃”,不能读作“guì”。 辨形 “即”,不能写作“既”。 辨析 一触即溃和“不堪一击”;都指很容易被打垮。但一触即溃着眼于被击者的被粉碎、垮台;常用于战争;比赛;也可用于理论等。“不堪一击”着眼于被击者的势力;仅用于战争、比赛的场合。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一触即溃是贬义词。 繁体 一觸即潰 近义 不堪一击、外强中干 反义 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稳如泰山 英语 smash with one stroke 俄语 не выдерживать первог
意思解释:拼音 yī jué bù zhèn 注音 一 ㄐㄩㄝˊ ㄅㄨˋ ㄓㄣˋ 解释 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例子 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梁斌《红旗谱》四十二) 正音 “蹶”,不能读作“quē”。 辨形 “蹶”,不能写作“撅”、“橛”、“镢”;“振”,不能写作“震”。 辨析 见“一败涂地”。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 关公走麦城 谜语 最大的打击 感情 一蹶不振是贬义词。 繁体 一蹷不振 近义 一败涂地、一败如水 反义 东山再起、死灰复燃、方兴未艾 英语 collapse after one setback(be in shambles; curl up; never be able to recover after a setback) 俄语 не в состоянии встат
意思解释:拼音 yī bài tú dì 注音 一 ㄅㄞˋ ㄊㄨˊ ㄉ一ˋ 解释 一:一旦;涂地:“肝脑涂地”的省略。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例子 一支思想涣散、纪律松弛的队伍参加比赛能不一败涂地吗?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涂”,不能写作“图”。 辨析 一败涂地和“一蹶不振”;都形容“失败惨重”。不同在于:①一败涂地偏重在失败的惨重程度;是就一时的情况来看;并能东山再起;“一蹶不振”偏重在失败后的严重后果;就长远的发展情况来看;是就此衰落;完蛋。②一败涂地只指失败;并可引申为“糟得一塌糊涂;坏得不可收拾”;“一蹶不振”不仅指失败;还可指挫折;指人在精神上;身体及健康上所受的打击及严重后果
意思解释:拼音 zhòng pàn qīn lí 注音 ㄓㄨㄥˋ ㄆㄢˋ ㄑ一ㄣ ㄌ一ˊ 解释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例子 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正音 “亲”,不能读作“qìng”。 辨形 “叛”,不能写作“判”。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最孤独可怕的人 感情 众叛亲离是贬义词。 繁体 衆叛親離 近义 孤家寡人、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反义 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团结一致 英语 be utterly isolated 俄语 массовая измена и уход приверженцев 日语 みなに背(そむ)かれ,艖内(みうち)に見(み)はなされる 德语 die Anhǎnger sind in Aufruhr,und auch die engsten Getreuen fallen ab
意思解释:拼音 zhī lí pò suì 注音 ㄓ ㄌ一ˊ ㄆㄛˋ ㄙㄨㄟˋ 解释 支离:分散。形容散乱不整;残缺不全。 出处 元 许谦《白云集》:“近代以文辞取士,而不考其实,惟务雕镌镂刻,破碎支离,波淫邪遁之辞,靡所不至。” 例子 我们不要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 正音 “破”,不能读作“pè”。 辨形 “碎”,不能写作“粹”。 辨析 支离破碎和“四分五裂”;都有“破碎不完整”的意思。但支离破碎偏重于表示“散乱、没条理”;“四分五裂”偏重于表示“不团结”。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十石 感情 支离破碎是贬义词。 繁体 支離破碎 近义 四分五裂、七零八落、一鳞半爪 反义 完美无缺、浑然一体、金瓯无缺 英语 be reduced to fragments 俄语 беспорядочный(разбросанный) 日语 支離滅裂(しりめつれつ)である 德语 au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溃不成军 [ kuì bù chéng jūn ] ⒈ 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打仗败得很惨。 英 be utterly routed; 引证解释 ⒈ 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样子。形容惨败。 引 邓子恢 等《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于是十月间,红二十一军又第二次打 乐江,结果还是一败涂地,回到 闽 西时已溃不成军。”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相信把他们击溃并不困难,等待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一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国语辞典 溃不成军 [ kuì bù chéng jūn ] ⒈ 溃,崩溃、散乱。溃不成军指军队溃败得不成个军队。形容遭到惨败。 例 如:「在我方猛烈的攻击下,敌方早已溃不成军。」 近 土崩瓦解 反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落花流水 [ luò huā liú shuǐ ] ⒈ 形容春暮景色衰败,落花随着流水而去。比喻好时光的消逝。 例 兰蒲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唐·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妇岺公山》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词。 英 falling flower and flowing water——be shattered to pieces; be smashed to smithereens; utterly routed; ⒉ 也用以形容残败零落。 例 被我那一路钯,打进去时,打得落花流水,魂散魄飞!——《西游记》 引证解释 ⒈ 形容残春的景象。 引 唐 李羣玉 《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思离襟。” 宋 欧阳修 《夜行船》词:“催行色、短亭暮春,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 清 李渔 《巧团圆·梦讯》:“仍是 刘郎 前度,怪种桃道士,踪影全无。落花流水指迷途。” ⒉ 比喻残败零落的样子。 引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 ⒈ 狼狈:又作“狼贝”、“狼跋”。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三国志·马超传》:“梁宽,赵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现多形容处境困难,窘迫的样子。 例 那提调狼狈不堪…被钦差拍着桌子,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英 be badly battered; get left; in a dilemma; like a drowned mouse; in sore straits;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处境非常困难、窘迫。 引 宋 朱熹 《与政府札子》:“近於三月六日视事之际,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徐迟 《黄山记》:“他们只到了 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 ⒉ 形容非常破败。 引 阿英 《流离·四月三十日》:“先到庙内休息,屋宇狼狈不堪。” 国语辞典 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桑 字组词 落 字组词 瓦 字组词 解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形容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冰消瓦解 [ bīng xiāo wǎ jiě ] ⒈ 冰消融了,瓦全部破碎。比喻事物的消释或崩溃。 英 dissolve like ice and break like tiles;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事物消失或崩溃。 引 晋 成公绥 《云赋》:“於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隋书·杨素传》:“高壁 据嶮,抗拒官军,公以深谋,出其不意,雾廓云除,冰消瓦解,长驱北迈,直趣巢窟。” 唐 寒山 《诗》之八三:“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山长水远几时来,且休説度岁经年,只一夜冰消瓦解。”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有了。只是要阁下每月津贴他多少钱,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霎时间就冰消瓦解了。” 国语辞典 冰消瓦解 [ bīng xiāo wǎ jiě ] ⒈ 比喻崩溃、分裂或失败、离散。隋·炀帝〈手诏劳杨素〉: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冰解冻释 [ bīng jiě dòng shì ] ⒈ 比喻障碍和困难像冰融那样消释。 引证解释 ⒈ 比喻障碍和困难像冰融那样消释。 引 《庄子·庚桑楚》:“南荣趎 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 国语辞典 冰解冻释 [ bīng jiě dòng shì ] ⒈ 冰冻融化。比喻困惑、疑难或误会障碍完全消除。也作「冰消冻解」、「冰消冻释」、「冻解冰释」。 引 《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