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大海捞针 [ dà hǎi lāo zhēn ] ⒈ 从大海里将针捞起来,形容极难办到或找到。 例 要打听前任巡检太父家眷的下落,那真是大海捞针一般,问了半天,没有人知道。——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英 fish for a needle in the ocean;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引证解释 ⒈ 比喻无从寻觅。 引 明 王錂 《春芜记·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揽祸似乾柴引火。”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钱庄上的人吃一大惊,连忙到会审公堂去控告,又出了赏格,上了新闻纸告白,想去捉他;这却是大海捞针似的,那里捉得他着。” 国语辞典 大海捞针 [ dà hǎi lāo zhēn ] ⒈ 在大海里捞取遗失的针。比喻东西很难找到或事情难以完成。明·汪?也作「东海捞针」、「海底捞针」、「水底捞针」。 引 《春芜记·第一三出》:「只是命运低微,人情薄恶,觅利
意思解释:拼音 dà hǎi lāo zhēn 注音 ㄉㄚˋ ㄏㄞˇ ㄌㄠ ㄓㄣ 解释 在大海里捞一枚针。比喻范围大;没有线索;事情很难办成。含有白费力气之意。 出处 明 王錂《春芜记 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 例子 要打听前任巡检太爷家眷的下落,那真是大海捞针一般,问了半天,没有人知道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七回) 辨析 大海捞针和“海底捞月”、“水中捞月”;都有“白费力气”之意。但大海捞针比喻目标虽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海底捞月”和“水中捞月”比喻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只是白费力气。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中。 谜语 孙悟空龙宫借宝 感情 大海捞针是中性词。 繁体 大海撈針 近义 海中捞月、难如登天 反义 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唾手可得 英语 look for a needle i
意思解释:拼音 hǎi zhōng lāo yuè 注音 ㄏㄞˇ ㄓㄨㄥ ㄌㄠ ㄩㄝˋ 解释 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 出处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临安府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无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例子 这点如不弄明了,简直等于是海中捞月一样了。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二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力气。 感情 海中捞月是中性词。 繁体 海中撈月 近义 海底捞月 英语 fishing for the moon in the sea (strive for the impossible)
意思解释:拼音 hǎi dǐ lāo yuè 注音 ㄏㄞˇ ㄉ一ˇ ㄌㄠ ㄩㄝˋ 解释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例子 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底捞月。(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 正音 “捞”,不能读作“láo”。 辨形 “捞”,不能写作“涝”。 辨析 海底捞月和“大海捞针”都有“白费力气”之意。但海底捞月比喻目标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大海捞针”比喻目标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感情 海底捞月是贬义词。 繁体 海底撈月 近义 枉费心机、海底捞针、徒劳无力
意思解释:拼音 ní niú rù hǎi 注音 ㄋ一ˊ ㄋ一ㄡˊ ㄖㄨˋ ㄏㄞˇ 解释 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例子 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正音 “入”,不能读作“bā”。 辨形 “泥”,不能写作“尼”;“入”,不能写作“八”。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表示没有希望。 感情 泥牛入海是贬义词。 近义 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英语 never to return
意思解释:拼音 shuǐ dǐ lāo zhēn 注音 ㄕㄨㄟˇ ㄉ一ˇ ㄌㄠ ㄓㄣ 解释 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出处 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例子 就是小儿侥幸脱体,也是水底捞针,不知何日到手,岂可担阁人家闺女。(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劳而无功。 感情 水底捞针是中性词。 繁体 水底撈針 近义 海底捞针 英语 hunt/search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意思解释:拼音 shí chén dà hǎi 注音 ㄕˊ ㄔㄣˊ ㄉㄚˋ ㄏㄞˇ 解释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例子 至第三日,又带了几个水手,分头寻找,也是枉然。一连找了数日,竟似石沉大海。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正音 “沉”,不能读作“cèn”。石”,不能读作“dàn”。 辨析 石沉大海和“杳无音信”;都有“得不到一点音信”的意思;常可通用或连用;但石沉大海除一点消息也得不到的意思外;还有见不到一点踪影的意思;“杳无音信”仅指得不到一点消息。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谜语 运石船沉了 感情 石沉大海是贬义词。 近义 杳无音信 反义 一封家书 英语 never to be seen or heard of again 俄语 как в воду кáнуть 日语 あとかたもない,音沙汰
意思解释: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 注音 ㄩㄢˊ ㄇㄨˋ ㄑ一ㄡˊ ㄩˊ 解释 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法不对;徒劳无功。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例子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正音 “求”,不能读作“qǔ”。 辨形 “鱼”,不能写作“渔”。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谜语 最滑稽的钓鱼 感情 缘木求鱼是贬义词。 繁体 緣木裘魚 近义 水中捞月、竹篮打水、缘山求鱼 反义 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英语 do things by the wrong method 俄语 искáть рыбу на дереве(бесполезное дело) 日语 木(き)に縁(よ)りて魚(うお)を求(もと)む 德语 auf die Bǎume klettern,um nach Fischen zu suchen--falsche Mittel anwenden
意思解释:拼音 yǎo wú yīn xìn 注音 一ㄠˇ ㄨˊ 一ㄣ ㄒ一ㄣˋ 解释 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 出处 宋 黄孝迈《咏水仙》词:“警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例子 孔明一去东吴,杳无音信。(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正音 “杳”,不能读作“miǎo”。 辨形 “杳”,不能写作“查”。 辨析 见“石沉大海”。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泥牛入海 感情 杳无音信是贬义词。 繁体 杳無音信 近义 杳无消息 反义 指日可待 英语 completely not heard from 俄语 нет никаких известий 日语 さっぱり音信(おんしん)がない 德语 kein Lebenszeichen von jm erhalten(verschollen sein) 法语 ne pas donner signe de vie(ne plus donner de ses nouvelles)
意思解释:拼音 yǎo rú huáng hè 注音 一ㄠˇ ㄖㄨˊ ㄏㄨㄤˊ ㄏㄜˋ 解释 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出处 唐 崔灏《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例子 “昨天局长到了没有?”“还是杳如黄鹤。”(鲁迅《彷徨 弟兄》)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杳如黄鹤是贬义词。 繁体 杳如黄鶴 近义 无影无踪、杳无音信、泥牛入海 反义 捷报频传 英语 nowhere to be found(be gone like the yellow stork) 俄语 пропадáть бесследно(кáнуть в воду) 德语 spurlos (od. auf Nimmerwiedersehen) verschwinden
意思解释:拼音 yǎo wú xiāo xī 注音 一ㄠˇ ㄨˊ ㄒ一ㄠ ㄒ一 解释 杳:无影无踪。没有一点儿音信。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微闻有浮海行者,踪迹可疑。乃南至闽广近海诸地,无不遍历,杳无消息。” 例子 鲁迅《故事新编 铸剑》:“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 正音 “杳”,不能读作“miǎo”。 辨形 “消”,不能写作“销”。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杳无消息是褒义词。 繁体 杳無消息 近义 无影无踪、杳无音信、杳无踪影 反义 捷报频传 英语 have never been heard of sinc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海中捞月 [ hǎi zhōng lāo yuè ] ⒈ 比喻白费力气,做根本办不到的事。 例 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初刻拍案惊奇》 英 fishing for the moon in the sea——strive for the impossible; ⒉ 亦作“海底捞月” 引证解释 ⒈ 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 引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临安府 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无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二:“这点如不弄明了,简直等于是海中捞月一样了。” 国语辞典 海中捞月 [ hǎi zhōng lāo yuè ] ⒈ 在海中捞月亮。比喻徒劳无功,白费力气。也作「海底捞月」、「水底摸月」、「水中捞月」、「水中捉月」、「猿猴取月」。 引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海底捞月 [ hǎi dǐ lāo yuè ] ⒈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例 虽然费了许多心机,耍了不少花头,却终是海底捞月。——郭沫若《洪波曲》 英 try to fish out the moon from bottom of the sea —— strive for the impossible or the illusionary; ⒉ 也说“水中捞月” 引证解释 ⒈ 同“海中捞月”。 引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前一种希望,虽然费了许多心机,耍了不少花头,却终是海底捞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一:“我在心里想:这不等于是海底捞月吗?弄得不好,便只好走路回去了。” ⒉ 形容自下而上的兜底动作。 例 如:他猛然一个鹞子翻身,球拍紧贴地面,海底捞月似地救起一只险球。 国语辞典 海底捞月 [ hǎi dǐ lāo yuè ] ⒈ 比喻徒劳无功,白费力气。也作「海中捞月」。 例 如:「他是有名的铁公鸡,跟他借钱,简直是海底捞月,我看是没指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水 字组词 底 字组词 捞 字组词 针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形容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杳无音信 [ yǎo wú yīn xìn ] ⒈ 毫无消息。 例 孔明一去东吴,杳无音信,不知事体如何。——《三国演义》 英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 no news have been received for a long tim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杳无音讯”。谓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引 宋 黄孝迈 《水龙吟》词:“警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水浒传》第四四回:“戴宗 道:‘小可特为 公孙胜 先生回 蓟州 去杳无音信,今奉 晁 宋 二公将令,差遣来 蓟州 探听消息。’”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构祸》:“奴家只为儿夫杳无音信,展转思量,心情恍惚,神魂飘荡。” 《红楼梦》第九二回:“就是 甄 家,从前一样功勋……一会儿抄了原籍的家财,至今杳无音信。” 柯云路 《三千万》:“前不久,总算熬到了国家建委来了调令,但是到了省里、局里,又几个月杳无音讯。” 国语辞典 杳无音信
意思解释:石沉大海 杳无消息 不知去向
意思解释:石沉大海 杳如黄鹤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