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寸量铢称 [ cùn liáng zhū chēng ] ⒈ 喻极细小之事亦必计较。 引证解释 ⒈ 喻极细小之事亦必计较。 引 宋 苏洵 《史论下》:“又欲寸量銖称以摘其失,则烦不可举。”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宠辱若惊 [ chǒng rǔ ruò jīng ] ⒈ 谓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引证解释 ⒈ 谓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引 《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张舜徽 疏证:“古之陈君道者,谓人主宜卑弱自处,故恒以居下为言。既云爱居下矣,故得之若惊,谓惊喜也;失之若惊,谓惊恐。” 国语辞典 宠辱若惊 [ chǒng rù ruò jīng ] ⒈ 得宠或受辱皆感到惊惶。语出形容患得患失的心情。 引 《老子·第一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称斤掂两 [ chēng jīn diān liǎng ] ⒈ 计算重量。谓计较多少、轻重。 引证解释 ⒈ 计算重量。谓计较多少、轻重。 引 王愿坚 《粮食的故事》:“一次搞购粮工作,找全县的干部来布置任务,有个别干部,称斤掂两的,怕任务重了完不成。”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分斤掰两 [ fēn jīn bāi liǎng ] ⒈ 斤:也作“金”。比喻斤斤计较。 例 这么一点小事,就值不得分斤掰两地去争了。 英 pinch pennies; be so stingy as to count pennies; ⒉ 亦作“分斤较两”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分斤拨两”。亦作“分金掰两”。形容为人小气,过分计较。 引 《红楼梦》第四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不是我説句分斤掰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 华 府上去?” 孙犁 《村歌》:“可是俺们那组,都说大家既是合适,才组织到一块,不愿意分斤拨两的,显着薄气。” 国语辞典 分斤掰两 [ fēn jīn bāi liǎng ] ⒈ 掰,分。分斤掰两比喻过分斤斤计较。也作「分金拨两」。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比喻为人小气,过分计较。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分星掰两 [ fēn xīng bāi liǎng ] ⒈ 一点一滴,详详细细。也说“掰两分星”。 例 我问他个掰两分星,说一段从头至尾。——元·李寿卿《伍员吹箫》 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掰两,责状招实。——元·孟汉卿《魔合罗》 英 clear; in detail;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分星拨两 [ fēn xīng bō liǎng ] ⒈ 犹言斤斤计较。 引证解释 ⒈ 犹言斤斤计较。 引 明 无名氏 《十样锦》第三折:“我两个跟着你们背后接坐椀儿喫也罢,你怎么这般分星拨两的。”
意思解释:拼音 cùn lì bì dé 注音 ㄘㄨㄣˋ ㄌ一ˋ ㄅ一ˋ ㄉㄜˊ 解释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出处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 例子 做生意不能总是寸利必得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感情 寸利必得是中性词。 近义 斤斤计较 反义 仗义疏财
意思解释:拼音 cùn liáng zhū chēng 注音 ㄘㄨㄣˋ ㄌ一ㄤˊ ㄓㄨ ㄔㄥ 解释 论寸来量,论铢来称。比喻点点滴滴地计量,烦琐不切实用。 出处 宋 苏洵《史论下》:“又欲寸量铢称以摘其失,则烦不可举。”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心胸狭隘。 感情 寸量铢称是贬义词。 繁体 寸量銖稱 近义 斤斤计较 反义 宽宏大量
意思解释:拼音 chǒng rǔ ruò jīng 注音 ㄔㄨㄥˇ ㄖㄨˇ ㄖㄨㄛˋ ㄐ一ㄥ 解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感情 宠辱若惊是中性词。 繁体 寵辱若驚 近义 斤斤计较 反义 宠辱不惊
意思解释:拼音 diān jīn bō liǎng 注音 ㄉ一ㄢ ㄐ一ㄣ ㄅㄛ ㄌ一ㄤˇ 解释 估量轻重,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过分计较。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尽着你说短论长,一任待掂斤播两。” 例子 给他看也是枉然,非但不能照办,还要掂斤播两,说些不相干的话。(《晚清文学丛钞 糊涂世界》第十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计较。 感情 掂斤播两是贬义词。 繁体 掂斤播兩 近义 斤斤计较 英语 argue about little details(engage in petty calculations; be calculating in small matters)
意思解释:拼音 fēn xīng bō liǎng 注音 ㄈㄣ ㄒ一ㄥ ㄅㄛ ㄌ一ㄤˇ 解释 犹言斤斤计较。 出处 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三折:“我两个跟着你们背后接坐碗儿吃也罢,你怎么这般分星拨两的。”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仔细。 感情 分星拨两是中性词。 繁体 分星撥兩 近义 斤斤计较、分星掰两
意思解释:拼音 fēn jīn bāi liǎng 注音 ㄈㄣ ㄐ一ㄣ ㄅㄞ ㄌ一ㄤˇ 解释 比喻过分计较。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 例子 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分斤掰两”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过分计较。 感情 分斤掰两是贬义词。 繁体 分斤掰兩 近义 斤斤计较、分金掰两、分斤拨两 反义 宽宏大量 英语 pinch pennies(be so stingy as to count pennies)
意思解释:拼音 huàn dé huàn shī 注音 ㄏㄨㄢˋ ㄉㄜˊ ㄏㄨㄢˋ ㄕ 解释 患:忧虑。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例子 既无“患得患失”的念头,心情也自然安泰,决非欲“骗人安心,所以这样说”的:切祈明鉴为幸。(鲁迅《两地书》六0) 正音 “得”,不能读作“dě”。 辨形 “患”,不能写作“幻”;“失”,不能写作“矢”。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病愈 感情 患得患失是贬义词。 近义 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反义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英语 worry about personal gains and losses 俄语 своекорыстие 日语 利害得失(りがいとくしつ)によくよくする 德语 immer um den eigenen Gewinn oder Verlust besorg
意思解释:拼音 mǎi cài qiú yì 注音 ㄇㄞˇ ㄘㄞˋ ㄑ一ㄡˊ 一ˋ 解释 比喻争多嫌少。 出处 《高士传·严光》:“买菜乎?求益也。” 例子 我们不要学家庭主妇买菜求益的做法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斤斤计较。 感情 买菜求益是中性词。 繁体 買菜裘益 近义 斤斤计较 英语 argue about as if in buying vegetables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掂斤播两 [ diān jīn bō liǎng ] ⒈ 计较轻重。亦用以比喻品评优劣或过分计较琐事。 例 尽着你说短论长,一任待掂斤播两。——元·王实甫《西厢记》 英 argue about little details; engage in petty calculations; be calculating in small matters; ⒉ 亦作“掂斤抹两” 引证解释 ⒈ 估量轻重。亦以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过分计较。 引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尽着你説短论长,一任待掂斤播两。”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说梦》:“苦煞了懦儿郎,听凭恁掂斤播两;愁煞了穷夫婿,忍耐他数米量柴。” 《醒世姻缘传》第二六回:“自己掂斤播两的不捨得用,你却这样撒泼,也叫罪过。” 国语辞典 掂斤播两 [ diān jīn bò liǎng ] ⒈ 较量轻重。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过分计较。元·马致远元·王实甫也作「拈斤播两」、「掂斤簸两」、「掂斤掰两」、「掂斤抹两」
意思解释:拼音 tǎo jià huán jià 注音 ㄊㄠˇ ㄐ一ㄚˋ ㄏㄨㄢˊ ㄐ一ㄚˋ 解释 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巧问了他讨价还价,便道:‘真个亏你些儿。’” 例子 我们的方针是不拒绝谈判,要求对方完全承认八条,不许讨价还价。(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正音 “还”,不能读作“hái”。 辨析 讨价还价与“斤斤计较”区别在于:讨价还价指争议某事;重在“争议;讨要”;多表现在语言;“斤斤计较”指一丝一毫都要计较;强调在细小;琐碎方面的计算、比较;既可指语言上;也可指在行动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歇后语 乡下人卖菜 谜语 谈判桌上的交易 感情 讨价还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患得患失 [ huàn dé huàn shī ] ⒈ 忧虑爵位的得失。后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例 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宋·胡宏《好恶》 英 worry about personal gains and losses; 引证解释 ⒈ 生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生怕失掉。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引 语本《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何晏 集解:“‘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 楚 俗言。” 宋 文天祥 《御试策》:“牛维马縶,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 明 王廷相 《雅述上》:“人臣患得患失之心根於中,则於人主之前论事不阿諛则逢迎,恐逆鳞而获罪矣。” 魏巍 《夏日三题·欢乐和悲愁》:“看来,个人主义,患得患失,是一切苦恼的根源。” 国语辞典 患得患失
意思解释:拼音 yī máo bù bá 注音 一 ㄇㄠˊ ㄅㄨˋ ㄅㄚˊ 解释 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例子 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正音 “毛”,不能读作“mǎo”。 辨形 “拔”,不能写作“拨”。 辨析 一毛不拔和“爱财如命”都形容极其吝啬;“爱财如命”含有“极其贪婪”的意思;一毛不拔没有;一毛不拔含有“自私”的意思。“爱财如命”没有。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歇后语 上等牙刷;凉水煺鸡;铁公鸡 谜语 铁公鸡 感情 一毛不拔是贬义词。 近义 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爱财如命 反义 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英语 unwilling to give up even a
意思解释:拼音 zhēng cháng lùn duǎn 注音 ㄓㄥ ㄔㄤˊ ㄌㄨㄣˋ ㄉㄨㄢˇ 解释 长、短:指是非;优劣。指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争论谁是谁非;谁高谁低。 出处 宋 柳开《穆夫人墓志铭》:“异性相聚,争长竞短。” 例子 那矿师本来还想同柳知府争长论短,听见金委员如此一说,也就罢手。(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 正音 “长”,不能读作“zhǎng”。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 木匠师傅吵嘴 感情 争长论短是贬义词。 繁体 爭長論短 近义 斤斤计较、争多论少 反义 甘拜下风、自认晦气 英语 argue(debate)
意思解释:拼音 zī zhū bì jiào 注音 ㄗ ㄓㄨ ㄅ一ˋ ㄐ一ㄠˋ 解释 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计较(锱:四分之一两;铢:二十四分之一两;二者是古代极小的计量单位)。 出处 《荀子 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例子 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正音 “锱”,不能读作“liú”。 辨析 锱铢必较与“斤斤计较”有别:锱铢必较侧重于形容计较财物;“斤斤计较”不限于形容计较财物。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锱铢必较是贬义词。 繁体 錙銖必較 近义 斤斤计较、一毛不拔、锱铢较量 反义 满不在乎、慷慨解囊、豁达大度 英语 be alive to one's own interests
意思解释:拼音 bò liǎng fēn xīng 注音 ㄅㄛˋ ㄌ一ㄤˇ ㄈㄣ ㄒ一ㄥ 解释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星,秤杆上标记斤两的小点子。 出处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只我问他个擘两分星,说一段从头的至尾。”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分得很清。 感情 擘两分星是中性词。 繁体 擘兩分星 近义 斤斤计较
意思解释:拼音 jì jiào zī zhū 注音 ㄐ一ˋ ㄐ一ㄠˋ ㄗ ㄓㄨ 解释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例子 清·郏谈《卖花船》诗:“游船妓馆尤得利,略无计较锱铢意。”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计较锱铢是贬义词。 繁体 計較錙銖 近义 斤斤计较
意思解释:拼音 jīn jīn jiào liàng 注音 ㄐ一ㄣ ㄐ一ㄣ ㄐ一ㄠˋ ㄌ一ㄤˋ 解释 谓在琐细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至于文理浮泛些,或是用的典故不的当,他老人家却也不甚斤斤较量。” 例子 我做官是为什么呢?无非是为两个钱。倘或一定为着百姓,同教士斤斤较量,我们这一任就怕不得期满。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气量小。 感情 斤斤较量是贬义词。 繁体 斤斤較量 近义 斤斤计较 反义 宽宏大量 英语 be particular about
意思解释:拼音 zī zhū jiào liàng 注音 ㄗ ㄓㄨ ㄐ一ㄠˋ ㄌ一ㄤˋ 解释 同“锱铢必较”。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况你学业日进,发达有时,何苦锱铢较量,讨人便宜怎的。” 例子 些须银色小事,何必锱铢较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气量小。 感情 锱铢较量是贬义词。 繁体 錙銖較量 近义 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意思解释:拼音 chēng jīn diān liǎng 注音 ㄔㄥ ㄐ一ㄣ ㄉ一ㄢ ㄌ一ㄤˇ 解释 称:衡量轻重;掂:掂量。计算轻重分量。比喻计较轻重得失。 出处 王愿坚《粮食的故事》:“一次搞购粮工作,找全县的干部来布置任务,有个别干部,称斤掂两的,怕任务重了完不成。”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抉择。 感情 称斤掂两是中性词。 繁体 稱斤掂兩 近义 斤斤计较、称斤约两 英语 argue about little details
意思解释:拼音 fēn xīng bāi liǎng 注音 ㄈㄣ ㄒ一ㄥ ㄅㄞ ㄌ一ㄤˇ 解释 一点一滴,详详细细。 出处 元·孟汉卿《魔合罗》:“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掰两,责状招实。”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仔细。 感情 分星掰两是中性词。 繁体 分星掰兩 近义 斤斤计较、掰两分星 英语 clear(in detail)
意思解释:拼音 fēn jīn jiào liǎng 注音 ㄈㄣ ㄐ一ㄣ ㄐ一ㄠˋ ㄌ一ㄤˇ 解释 比喻为人小气,过分计较。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不是我说句分斤较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华府上去?” 用法 作谓语、定语;比喻过分计较。 感情 分斤较两是贬义词。 繁体 分斤較兩 近义 斤斤计较、分斤掰两 英语 pinch pennies
意思解释:拼音 zhēng jīn lùn liǎng 注音 ㄓㄥ ㄐ一ㄣ ㄌㄨㄣˋ ㄌ一ㄤˇ 解释 指在细枝末节上与人相争理论。 出处 例子 你不要过分争斤论两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人放不开。 感情 争斤论两是中性词。 繁体 爭斤論兩 近义 斤斤计较 反义 宽宏大量 英语 fuss about trifles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斤斤较量 [ jīn jīn jiào liàng ] ⒈ 谓在琐细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引证解释 ⒈ 谓在琐细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引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算尽锱铢》:“苏州 人奢华靡丽,寧费数万钱为一日之欢,而与肩挑贸易之辈,必斤斤较量,算尽錙銖,至於面红厉声而后已。”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各房各户的人,应当用多少就给他多少,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不来和你斤斤较量。”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计较锱铢 [ jì jiào zī zhū ] ⒈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 引证解释 ⒈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 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錙銖,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清 郏谈 《卖花船》诗:“游船妓馆尤得利,略无计较錙銖意。”
意思解释:买 字组词 菜 字组词 求 字组词 益 字组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讨价还价 [ tǎo jià huán jià ] ⒈ 生意成交前或谈判中就价格或条件争执、协商。 例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拟定了一个折衷方案。 英 close a bargain; bargain; 引证解释 ⒈ 指在商品成交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价格要求的一增一减。 引 《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巧儿 问了他讨价还价。”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二六:“每天早起,这在我并不难,就是换取了九十几文大小不一的铜钱,须得掺杂使用,讨价还价的买东西。” ⒉ 比喻接受任务或举行谈判时,双方对所提条件斤斤计较,反复争论。 引 徐铸成 《旧闻杂忆续篇·王瑚的诙谐》:“他们大概在两面看风色,两面讨价还价,待善价而贾。”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我是叫你把隧道外边工作的五个班抽出来。不准讨价还价!” 国语辞典 讨价还价 [ tǎo jià huán jià ] ⒈ 买
意思解释:爱财如命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