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可终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内心极度不安或局势极为紧迫。 英 b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be unable to carry on even for a single day; 引证解释 ⒈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引 语出《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儻因循而不早为计,则敌已迫矣,患已深矣,儳焉不可终日矣。”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盖今日之 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 张书绅 《正气歌》:“多少无辜的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被审查、专政,上午还是同志,下午就是‘敌人’,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国语辞典 不可终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一天都无法过下去。形容心中恐慌不安。 例 如:「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意思解释:拼音 bù kě zhōng rì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ㄓㄨㄥ ㄖˋ 解释 终日:从早到晚;整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例子 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正音 “终”,不能读作“zōng”。 辨形 “终”,不能写作“中”。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心中惶恐不安。 感情 不可终日是贬义词。 繁体 不可終日 近义 忐忑不安、寝食不安 反义 处之泰然、安如泰山 英语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b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be unable to carry on even for a single day) 俄语 жить в стрáшной тревóге 日语 終日(しゅうじつ)びくびくして不安(ふあん)にかられる
意思解释:拼音 cù jí bù ān 注音 ㄘㄨˋ ㄐ一ˊ ㄅㄨˋ ㄢ 解释 恭敬而忐忑不安。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8回:“田氏踧踖不安,伸手出被,告罪请诊。” 例子 烁烁的灯光迫得我们皱起了眉头,我们的风尘色全给它托出来了,这使我踧踖不安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正音 “踧”,不能读作“shū”。 辨形 “踖”,不能写作“蜡”。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坐立不安。 感情 踧踖不安是贬义词。 繁体 蔟蔟不安 近义 忐忑不安、坐立不安 反义 怡然自得、等闲视之、处之泰然
意思解释: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ān 注音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ㄅㄨˋ ㄢ 解释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例子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ǎ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宁。 感情 惶惶不安是中性词。 近义 人心惶惶、如坐针毡 反义 等闲视之、悠闲自得 英语 panic(be on tenterhooks; with great anxiety) 俄语 испытывать страх и тревогу
意思解释:拼音 jú cù bù ān 注音 ㄐㄨˊ ㄘㄨˋ ㄅㄨˋ ㄢ 解释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举止受约束、不自然、不安静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2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例子 只见文老爷会在那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觉得局促不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 正音 “促”,不能读作“cǔ”。 辨形 “促”,不能写作“足”。 辨析 局促不安和“忐忑不安”;都包含“心中不安”的意思。但“忐忑不安”指心神极为不安;常形容紧张、惊慌或担扰的心情;局促不安指心神不安外;还指举止拘谨不自然。常形容紧张、惊讶的神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感情 局促不安是中性词。 繁体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煌”。 辨析 (一)惊惶失措和“惊慌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常”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惶”、“惊慌”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内容;多用作书面语。“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强调又惊又慌;常用于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吓得没办法 感情 惊惶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惶失措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正音 “慌”,不能读作“huáng”。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惊慌失措和“惊惶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去常态”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慌”、“惊惶”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偏重又惊又慌;多用作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谜语 木工箱里丢鸡蛋 感情 惊慌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慌失措 近义 张皇失
意思解释: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注音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例子 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正音 “呆”,不能读作“ái”。 辨析 见“瞠目结舌”。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谜语 眼前有景道不得 感情 目瞪口呆是中性词。 繁体 目瞪口獃 近义 瞠目结舌 反义 从容不迫 英语 Eyes and mouth are fixed. 俄语 остолбенеть с разинутым ртом 日语 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する 德语 vor Schreck oder Angst sprachlos sein(wie vom Blitz getroffen dastehen) 法语 rester bouche bée
意思解释:拼音 qī shàng bā xià 注音 ㄑ一 ㄕㄤˋ ㄅㄚ ㄒ一ㄚˋ 解释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出处 宋 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例子 他就感觉得七上八下,心里老不自在。(沙汀《烦恼》) 正音 “七”,不能读作“qì”。 辨析 七上八下与“忐忑不安”有别:七上八下只能形容心情;“忐忑不安”多用在书面语里。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歇后语 十五只吊桶打水;一口吃十五只耗子 谜语 7/8;六九;十五只吊桶打水 感情 七上八下是中性词。 近义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反义 若无其事、心安理得 英语 an unsettled state of mind 俄语 быть в смятении(разрозненный) 德语 voller Unruhe sein(sehr beunruhigt)
意思解释:拼音 ruò yǒu suǒ shī 注音 ㄖㄨㄛˋ 一ㄡˇ ㄙㄨㄛˇ ㄕ 解释 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神情怅惘;心神不定的样子。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 梁 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 例子 他整天必事重重,若有所失。 正音 “所”,不能读作“shuǒ”。 辨形 “失”,不能写作“思”。 辨析 见“茫然若失”。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人的神态。 谜语 苦 感情 若有所失是中性词。 近义 忐忑不安、惘然若失 反义 不动声色、若无其事 英语 feel the lack of sth. 俄语 словно чего-то лишиться 日语 何かなくなったような気(き)がする,ぼうぜんとしているさま
意思解释:拼音 shí bù gān wèi 注音 ㄕˊ ㄅㄨˋ ㄍㄢ ㄨㄟˋ 解释 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例子 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食不甘味,麻衣茹素,稍谢罪戾。(清 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甘”,不能写作“干”。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心神不安。 谜语 吃苦;少吃糖为宜;爱吃咸酸苦辣 感情 食不甘味是贬义词。 近义 忐忑不安、如坐针毡 反义 心安理得、泰然处之 英语 eat without relish 日语 (心配などで)食事がまずい
意思解释:拼音 tǎn shàng tè xià 注音 ㄊㄢˇ ㄕㄤˋ ㄊㄜˋ ㄒ一ㄚˋ 解释 谓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出处 《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安定。 感情 忐上忑下是中性词。 近义 忐忑不安、忐忑不定
意思解释:拼音 tǎn tè bù dìng 注音 ㄊㄢˇ ㄊㄜˋ ㄅㄨˋ ㄉ一ㄥˋ 解释 同“忐忑不安”。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六回:“济川被他们说得心中忐忑不定。” 例子 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安定。 感情 忐忑不定是中性词。 近义 忐忑不安、忐上忑下 反义 心安理得 英语 be in fear and trembling(be on the tremble)
意思解释:拼音 tí xīn diào dǎn 注音 ㄊ一ˊ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ㄉㄢˇ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例子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正音 “提”,不能读作“dì”。 辨形 “提”,不能写作“题”。 辨析 提心吊胆和“心惊胆战”;都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提心吊胆则有时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歇后语 大街上卖杂碎、与虎同穴、给老虎医病 谜语 半天云里踩钢丝 感情 提心吊胆是贬义词。 繁体 提心弔膽 近义 心惊胆战、担惊受怕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⒈ 由恐慌而引起的不安宁状态。 例 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三国演义》 英 panic; be on tenterhooks; with great anxiety; 国语辞典 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⒈ 心中惊慌害怕,十分不安。也作「惶恐不安」、「惶悚不安」。 引 《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luàn rú má 注音 ㄒ一ㄣ ㄌㄨㄢˋ ㄖㄨˊ ㄇㄚˊ 解释 心里乱得像一团乱麻。形容心里十分烦乱。 出处 宋 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随缘随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乱似麻。” 例子 想到这一点,他心乱如麻,一夜都没有合过眼儿。(欧阳山《苦斗》五四) 辨形 “心”,不能写作“新”。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感情 心乱如麻是中性词。 繁体 心亂如麻 近义 心烦意乱、心神不定 反义 心旷神怡、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英语 be terribly upset(have one's thoughts as confused as a tangled skein) 俄语 на сердце скребёт(душевный разброд) 日语 心が千千(ちぢ)に乱(みだ)れる 德语 vor brennender Sorge weder ein noch aus wissen(in ǎuβerste Verwirrung geraten) 法语 avoir l'esprit confus,la tête à l'envers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fán yì luàn 注音 ㄒ一ㄣ ㄈㄢˊ 一ˋ ㄌㄨㄢˋ 解释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蔽鄣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例子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26章:“崇祯皇帝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勉强耐下心看了一阵文书,忽然长吁一口闷气,走出干清宫。” 辨形 “意”,不能写作“义”。 辨析 心烦意乱和“心慌意乱”;都有“心绪杂乱”的意思。但心烦意乱侧重在烦躁、苦闷、焦虑上;“心慌意乱”侧重在慌乱没有主意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 心烦意乱是贬义词。 繁体 心煩意亂 近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安 反义 心旷神怡、心安理得、从容不迫 英语 confused and worried 俄语 выводить из равн
意思解释:拼音 zhuì zhuì bù ān 注音 ㄓㄨㄟˋ ㄓㄨㄟˋ ㄅㄨˋ ㄢ 解释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例子 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欧阳山《苦斗》六七) 正音 “惴”,不能读作“chuǎn”。 辨形 “惴”,不能写作“揣”。 辨析 惴惴不安与“忐忑不安”有别:惴惴不安侧重于形容害怕担心;“忐忑不安”侧重于形容心神不定。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胆小鬼偷东西 感情 惴惴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忐忑不安、惶恐不安、心慌意乱 反义 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英语 be greatly upset 俄语 вне себя от стрáха(не находить себе места от тревоги) 日语 心配(しんぱい)でおちおちとしていられない 德语 in tausend ǎngsten schw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lì bù ān 注音 ㄗㄨㄛˋ ㄌ一ˋ ㄅㄨˋ ㄢ 解释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例子 萧状元终日在此来往,吾等见了坐立不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辨析 坐立不安与“坐卧不宁”有别:坐立不安多用在口语里;“坐卧不宁”多用在书面语里。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 属泥翁的 谜语 躺下才舒服 感情 坐立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坐卧不宁 反义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镇定自若 英语 can neither sleep nor sit still 俄语 не находить себе места(быть охвáченным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м) 日语 いても立(た)ってもいられない,いらいらする 德语 wie auf Kohlen sitzen 法语 être sur des charbons ardents
意思解释:拼音 dié xiè bù xià 注音 ㄉ一ㄝˊ ㄒ一ㄝˋ ㄅㄨˋ ㄒ一ㄚˋ 解释 谓心里忐忑不安,不能放心。 出处 《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这女儿自因阿巧死后,心中好生不快活。自思量道:‘皆由我之过,送了他青春一命。’日逐蹀躞不下。” 例子 当时恰有两个同与李吉到海宁郡来做买卖的客人,蹀躞不下。《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用法 作谓语;用于人的心情。 感情 蹀躞不下是中性词。 近义 忐忑不安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国语辞典 局促不安 [ jú cù bù ān ] ⒈ 形容紧张恐惧,不知所措的样子。也作「跼蹐不安」。 引 《文明小史·第三三回》:「一张方方的脸皮,一阵阵的红上来,登时觉得局促不安。」 英语 ill at ease, uncomfortable 德语 genieren (V) 法语 mal à l'ais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证解释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 《北齐书·元暉业传》:“孝友 临刑,惊惶失措, 暉业 神色自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生》:“家唯孀母并一姊,闻之,惊惶失措,急至阁,抚尸大慟。”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曹操 死, 青州 军惊惶失措,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 国语辞典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慌失措」、「惊惶无措」。 引 《北齐书·卷二八·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少卿虚心病,元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惶失措。」 近 坐卧不安 反 泰然自若 镇定如常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例 把我吓得惊慌失措。 英 out of one's wits;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郭祥 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我们若是惊慌失措,必然要动摇军心。” 国语辞典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惶失措」、「惊惶无措」。 引 《野叟曝言·第七四回》:「故太祖惊慌失措,而禅诏出诸袖中。」 近 战战兢兢 反 不慌不忙 泰然自若 处之泰然 从容不迫 悠然自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⒈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或受气而发愣。 例 令人想来都不禁惊得目瞪口呆。 英 gaping; stupefied; dumbstruck; be filled with shocked wonder; 引证解释 ⒈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 引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吓得 项王 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水浒传》第四回:“吓得庄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 《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刚弼 气得目瞪口呆。” 鲁迅 《<三闲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 广东 的。” 国语辞典 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⒈ 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也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引 《三国演义·第八七回》:「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 《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 近 呆若木鸡
意思解释:动词 形容词
意思解释:若无其事
意思解释:寝食不安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忐 字组词 上 字组词 忑 字组词 下 字组词
意思解释:七上八下 惴惴不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