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拼音 bì shí jiù xū 注音 ㄅ一ˋ ㄕˊ ㄐ一ㄡˋ ㄒㄨ 解释 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原作“避实击虚”。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例子 但执笔之际,避实就虚,顾彼忌此,实在气闷。(鲁迅《致台静农》) 正音 “实”,不能读作“shì”。 辨形 “避”,不能写作“辟”。 辨析 避实就虚和“避重就轻”;都有回避要害问题的意思;但避实就虚偏重于军事方面;“避重就轻”偏重在言论、责任等方面。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感情 避实就虚是中性词。 繁体 避實就虚 近义 避重就轻、声东击西、避难就易 反义 以卵
意思解释:拼音 jié cháng bǔ duǎn 注音 ㄐ一ㄝˊ ㄔㄤˊ ㄅㄨˇ ㄉㄨㄢˇ 解释 截:切断。把长的切下来接补短的。 出处 宋 度正《条奏便民五事》:“旧城堙废之余,截长补短,可得十之五,为工约二万余工。” 例子 (1)教师之间,应互相截长补短,共同提高。 (2)三年来买卖有盈有亏,截长补短,多少还有些利润。 正音 “长”,不能读作“zhǎng”。 辨形 “补”,不能写作“朴”。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感情 截长补短是中性词。 繁体 巀長補短 近义 扬长避短、集思广益 反义 将错就错 英语 cut off from the long to supply the deficiency of the short
意思解释:拼音 qǔ cháng bǔ duǎn 注音 ㄑㄨˇ ㄔㄤˊ ㄅㄨˇ ㄉㄨㄢˇ 解释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出处 《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例子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正音 “长”,不能读作“zhǎng”。 辨形 “短”,不能写作“矮”。 辨析 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都含有“取长处;避短处”的意思。但取长补短偏重在“补”;指用长处弥补短处;强调“吸取别人的长处”的意思;“扬长避短”偏重在“避”;指避免短处;对“长处”还有“发扬”的意思。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歇后语 长衫子改夹袄;瞎子背跛子 谜语 截了大褂补短裤 感情 取长补短是褒义词。 繁体 取長補短 近义 扬长避短 反义 故步自封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截长补短 [ jié cháng bǔ duǎn ] ⒈ 截取有余,以补不足。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引证解释 ⒈ 截取有馀,以补不足。 引 《金史·白撒传》:“又召在京军官於 上清宫,平日防城得功者如内族 按出虎、大和儿、刘伯纲 等皆随召而出,截长补短假借而用,得百餘人。”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一章:“以四洲海陆截长补短计之, 亚细亚 东西可七千英里,南北可五千三百英里。” ⒉ 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引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然 李 近体足自名家, 杜 诸絶殊寡入彀。截长补短,盖亦相当。”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分土》:“昔云,截长补短,犹可以为善国。” 清 钱谦益 《注杜诗略例》:“余于三家( 赵次公、蔡梦弼、黄鹤 )截长补短,略存什一而已。” 国语辞典 截长补短 [ jié cháng bǔ duǎn ] ⒈ 取有余以补不足。也作「绝长补短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避实就虚 [ bì shí jiù xū ] ⒈ 见“避实击虚”。 引证解释 ⒈ 见“避实击虚”。 国语辞典 避实就虚 [ bì shí jiù xū ] ⒈ 比喻攻敌须乘虚而入。参见「避实击虚」条。 引 《淮南子·要略》:「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清史稿·卷二三七·洪承畴传》:「若闻我师西进,必且避实就虚,合力内犯。」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