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诚惶诚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⒈ 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英 with reverence and awe; in fear and trepidatioh;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 引 《后汉书·杜诗传》:“诗 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牧养不称,奉职无効,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宋 王安石 《辞同修起居注状》之六:“臣诚惶诚恐,震怖不知所出。”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干凟天威,臣谨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亦省作“诚惶”。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谨奉表以闻,臣 云 诚惶以下。” ⒉ 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引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国民党
意思解释:拼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注音 ㄔㄥˊ ㄏㄨㄤˊ ㄔㄥˊ ㄎㄨㄥˇ 解释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例子 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ǎng”。 辨形 “诚”,不能写作“成”。 辨析 诚惶诚恐和“战战兢兢”;都表示“谨慎害怕”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诚惶诚恐偏重在谨慎;“战战兢兢”偏重在害怕。②“战战兢兢”含贬义;诚惶诚恐在表示尊敬时不含贬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意思解释:拼音 huáng kǒng bù ān 注音 ㄏㄨㄤˊ ㄎㄨㄥˇ ㄅㄨˋ ㄢ 解释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例子 (1)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强大,超级大国都感到惶恐不安了。 (2)社会秩序不安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也会惶恐不安。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慌”。 辨析 惶恐不安和“惊慌失措”;都有“惊慌、害怕的意思。但惶恐不安除此以外;还有“心神不宁”的意思;“惊慌失措”则有“不知道怎样好”的意思。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惶恐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惊慌失措 反义 处之泰然、谈笑自若 英语 be greatly upset
意思解释:拼音 jú cù bù ān 注音 ㄐㄨˊ ㄘㄨˋ ㄅㄨˋ ㄢ 解释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举止受约束、不自然、不安静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2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例子 只见文老爷会在那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觉得局促不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 正音 “促”,不能读作“cǔ”。 辨形 “促”,不能写作“足”。 辨析 局促不安和“忐忑不安”;都包含“心中不安”的意思。但“忐忑不安”指心神极为不安;常形容紧张、惊慌或担扰的心情;局促不安指心神不安外;还指举止拘谨不自然。常形容紧张、惊讶的神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感情 局促不安是中性词。 繁体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煌”。 辨析 (一)惊惶失措和“惊慌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常”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惶”、“惊慌”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内容;多用作书面语。“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强调又惊又慌;常用于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吓得没办法 感情 惊惶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惶失措
意思解释:拼音 rú zuò zhēn zhān 注音 ㄖㄨˊ ㄗㄨㄛˋ ㄓㄣ ㄓㄢ 解释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 《晋书 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例子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正音 “毡”,不能读作“tǎn”。 辨形 “毡”,不能写作“毯”。 辨析 如坐针毡和“坐立不安”都形容心神不宁;但如坐针毡含有比喻色彩;比“坐立不安”更生动。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心情不安。 感情 如坐针毡是中性词。 繁体 如坐針氊 近义 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局促不安 反义 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英语 sit on pins and needies 俄语 сидеть,как на иголках 日语 気持(きも)ちの落(お)ちつかないさま,いても立ってもい
意思解释:拼音 tí xīn diào dǎn 注音 ㄊ一ˊ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ㄉㄢˇ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例子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正音 “提”,不能读作“dì”。 辨形 “提”,不能写作“题”。 辨析 提心吊胆和“心惊胆战”;都形容担心、害怕。但“心惊胆战”偏重在形容害怕;提心吊胆则有时偏重在担心;有时偏重在害怕;当它偏重在害怕时;跟“心惊胆战”相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歇后语 大街上卖杂碎、与虎同穴、给老虎医病 谜语 半天云里踩钢丝 感情 提心吊胆是贬义词。 繁体 提心弔膽 近义 心惊胆战、担惊受怕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yáo yáo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一ㄠˊ 一ㄠˊ 解释 心神飘忽不定;就像旌旗随风飘摇。心神不定;情思起伏;就像旌旗随风飘摇一样。旌:旗子。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寡人自料,从楚当秦,未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例子 正是郑元勋朝思暮想的那把复社盟主的金交椅,这就使郑元勋变得有点眼花缭乱,心旌摇摇。 辨形 “旌”,不能写作“旗”。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人的情绪。 感情 心旌摇摇是中性词。 繁体 心旌搖搖 近义 坐卧不安、心潮起伏 反义 不动声色、无动于衷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⒈ 形容惊慌害怕,心神不宁。 英 jittery; be confusecd and uneasy; 国语辞典 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⒈ 心中惊慌害怕,十分不安。如 :「凶手因惶恐不安而向警方投案。」也作「惶惶不安」、「惶悚不安」。 英语 anxious, panicky 法语 anxieux, paniqué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lì bù ān 注音 ㄗㄨㄛˋ ㄌ一ˋ ㄅㄨˋ ㄢ 解释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例子 萧状元终日在此来往,吾等见了坐立不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辨析 坐立不安与“坐卧不宁”有别:坐立不安多用在口语里;“坐卧不宁”多用在书面语里。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 属泥翁的 谜语 躺下才舒服 感情 坐立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坐卧不宁 反义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镇定自若 英语 can neither sleep nor sit still 俄语 не находить себе места(быть охвáченным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м) 日语 いても立(た)ってもいられない,いらいらする 德语 wie auf Kohlen sitzen 法语 être sur des charbons ardents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wò bù níng 注音 ㄗㄨㄛˋ ㄨㄛˋ ㄅㄨˋ ㄋ一ㄥˊ 解释 同“坐卧不安”。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例子 那劣绅不知何日要戴高帽子,每日在家放心不下,坐卧不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情绪。 谜语 不倒翁得相思病 感情 坐卧不宁是贬义词。 繁体 坐臥不寍 近义 坐立不安、如坐针毡、坐卧不安 反义 平心静气、悠然自得、镇定自若 英语 be unable to sit down or sleep at ease(feel restless; be on tenterhooks)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国语辞典 局促不安 [ jú cù bù ān ] ⒈ 形容紧张恐惧,不知所措的样子。也作「跼蹐不安」。 引 《文明小史·第三三回》:「一张方方的脸皮,一阵阵的红上来,登时觉得局促不安。」 英语 ill at ease, uncomfortable 德语 genieren (V) 法语 mal à l'ais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证解释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 《北齐书·元暉业传》:“孝友 临刑,惊惶失措, 暉业 神色自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生》:“家唯孀母并一姊,闻之,惊惶失措,急至阁,抚尸大慟。”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曹操 死, 青州 军惊惶失措,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 国语辞典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慌失措」、「惊惶无措」。 引 《北齐书·卷二八·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少卿虚心病,元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惶失措。」 近 坐卧不安 反 泰然自若 镇定如常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ABCC式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