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独断专行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 ⒈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说“独断独行”。 引证解释 ⒈ 同“独断独行”。 引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那种独断专行,把同盟者置之不理的态度,是不对的。” 草明 《乘风破浪》第九章:“她好像完全看不见他的显著的成绩,而成天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独断专行。” 国语辞典 独断专行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 ⒈ 只按自己的意思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作「独断独行@@@独行独断」。 例 如:「这件事情这么重要,决定之前,最好广求各方意见,不要独断专行。」
意思解释:拼音 bù kě lǐ yù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ㄌ一ˇ ㄩˋ 解释 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出处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例子 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巴金《家》八) 正音 “喻”,不能读作“yú”。 辨形 “理”,不能写作“里”。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感情 不可理喻是贬义词。 近义 一意孤行、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反义 合情合理、通情达理、入情入理 英语 won't listen to reason 日语 道理(どうり)をもって悟(さと)らせることができない,道理を説(と)いても受(う)け付(つ)けない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固执成见 [ gù zhí chéng jiàn ] ⒈ 见“固执己见”。 引证解释 ⒈ 见“固执己见”。
意思解释:拼音 dú duàn zhuān xíng 注音 ㄉㄨˊ ㄉㄨㄢˋ ㄓㄨㄢ ㄒ一ㄥˊ 解释 断:决断;做决定。独自作出决定;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形容行事不民主。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例子 他平时不讲民主,做事情常常是独断专行。 正音 “行”,不能读作“háng”。 辨析 独断专行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都有“不考虑别人意见;办事主观蛮干”的意思。不同在于:①“专横跋扈”含有“蛮横、横道”的意思;语义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独断专行和“一意孤行”;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语义较轻。而且不限于当权者;一般人也可用;应用范围较宽。②独断专行和“一意孤行”的不同在于一个“断”字。独断专行表示“独自作决定和行事”;“一意孤行”本身不含“断”;即没有“独自作决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刚愎自用 [ gāng bì zì yòng ] ⒈ 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 例 由于他这个人过度任性,刚愎自用。 英 be obstinate and self-opinionated; ⒉ 固执地反对正确、合理、恰当或公认事物的性格与意向。 例 李自成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他对于明室的待遇也非常宽大——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英 opinionated; 引证解释 ⒈ 倔强固执,自以为是。本作“刚戾自用”,后多作“刚愎自用”。 引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 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明史·章纶传》:“纶 復独奏给事中 王让 不赴考察,且言 明 刚愎自用,己言多不见从,乞与 明 俱罢。”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汝向人説我刚愎自用,有之乎?”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引 刘鹗 语:“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
意思解释:拼音 gù zhí chéng jiàn 注音 ㄍㄨˋ ㄓˊ ㄔㄥˊ ㄐ一ㄢˋ 解释 见“固执己见”。 出处 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例子 丁玲《1930年春上海》:“他惟恐美琳固执成见,他想即使美琳要去,也只好拂一次她的意。”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固执成见是贬义词。 繁体 固執成見 近义 固执己见 反义 集思广益 英语 have a forehead as iron
意思解释: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注音 ㄍㄤ ㄅ一ˋ ㄗˋ ㄩㄥˋ 解释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例子 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正音 “愎”,不能读作“fù”。 辨形 “愎”,不能写作“复”。 辨析 刚愎自用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刚愎自用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谜语 最自以为是的人 感情 刚愎自用是贬义词。 繁体 剛愎自用 近义 我行我素 反义 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英语 obstinate a
意思解释:拼音 hù è bù quān 注音 ㄏㄨˋ ㄜˋ ㄅㄨˋ ㄑㄨㄢ 解释 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例子 对这个怙恶不悛的惯犯,必须严加惩处。 正音 “怙”,不能读作“gū”、“gǔ”;“恶”,不能读作“ě”、“wù”;“悛”,不能读作“jùn”。 辨形 “怙”,不能写作“枯”、“估”;“悛”,不能写作“俊”。 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感情 怙恶不悛是贬义词。 繁体 怙惡不悛 近义 罪大恶极、死不改悔 反义 痛改前非、翻然悔悟 英语 stick to one's wickedness and refuse to reform 德语 ohne Reue und unverbesserlich
意思解释:拼音 huí xīn zhuǎn yì 注音 ㄏㄨㄟˊ ㄒ一ㄣ ㄓㄨㄢˇ 一ˋ 解释 回、转:掉转、扭转;心、意:心思。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出处 元 高则诚《琵琶记》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转意时节,且更耐看如何?” 例子 要不然时,叫他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正音 “转”,不能读作“zhuàn”。 辨形 “意”,不能写作“义”。 辨析 见“翻然悔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消除嫌隙,重归于好。 谜语 噫 感情 回心转意是中性词。 繁体 迴心轉意 近义 洗心革面、一改故辙、弃旧图新 反义 义无反顾、一意孤行、执迷不悟 英语 repent and reform 俄语 изменить своё отношéние 日语 翻意(ほんい)する,思い直(なお)して気が変(か)わる 法语 changer de sentiment,d'opinion(opérer un revirement)
意思解释:拼音 yī yì gū xíng 注音 一 一ˋ ㄍㄨ ㄒ一ㄥˊ 解释 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子 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正音 “行”,不能读作“行列”的háng。”。 辨形 “孤”,不能写作“狐”。 辨析 一意孤行与“独断专行”、“专横跋扈”;都有“不考虑别人意见。办事主观蛮干”的意思。不同在于:(一)“专横跋扈”含有“蛮横、霸道”的意思;语气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一意孤行和“独断专行”;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语气较轻;而且不限
意思解释:拼音 zì yǐ wéi shì 注音 ㄗˋ 一ˇ ㄨㄟˊ ㄕˋ 解释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例子 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 辨析 自以为是与“一意孤行”有别:自以为是侧重于形容看法;“一意孤行”侧重于形容行为。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观不虚心。 歇后语 萤火虫落在秤杆上 谜语 固执己见 感情 自以为是是中性词。 繁体 自以為是 近义 一意孤行、执迷不悟、夜郎自大 反义 自暴自弃、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英语 think oneself right 俄语 самоуверенно поступáть посвоему(самонадеянный) 日语 ひとりよがりである,独善(どくぜん) 德语 von sich s
意思解释:拼音 wú kě wú bù kě 注音 ㄨˊ ㄎㄜˇ ㄨˊ ㄅㄨˋ ㄎㄜˇ 解释 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例子 薛姨妈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倒还易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 无可无不可是贬义词。 繁体 無可無不可 近义 可有可无、固执己见 反义 旗帜鲜明 英语 indifferent(do not care one way or another) 俄语 не иметь определённого мнения(всё равно) 日语 可もなく不可(ふか)もない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回心转意 [ huí xīn zhuǎn yì ] ⒈ 转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不再坚持。指不计较过去的怨隙,恢复旧有的感情。 例 你劝他一劝,劝的他回心转意,我自有重重的赏你。——《元曲选·生金阁》 英 change one's views; come around; 引证解释 ⒈ 转变心意,改变态度。 引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大王早晚被他劝转,果然回心转意。”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知道如果母亲不能回心转意,她就不能再读书。” 国语辞典 回心转意 [ huí xīn zhuǎn yì ] ⒈ 改变原来的心意和态度。也作「心回意转」、「意转心回」。 引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大王早晚被他劝转,果然回心转意。」 《西游记·第三二回》:「你师徒们若肯回心转意,招赘在寒家,自自在在,
意思解释:拼音 jiān zhí bù cóng 注音 ㄐ一ㄢ ㄓˊ ㄅㄨˋ ㄘㄨㄥˊ 解释 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出处 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小官劝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争奈元帅坚执不从。”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固执。 感情 坚执不从是贬义词。 繁体 堅執不従 近义 固执己见
意思解释:拼音 gù zhí bù tōng 注音 ㄍㄨˋ ㄓˊ ㄅㄨˋ ㄊㄨㄥ 解释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变通。 出处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个固执不通的吴翘胡子。” 例子 船夫是一个固执不通的老头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坚持自己的意见。 感情 固执不通是贬义词。 近义 固执己见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可理喻 [ bù kě lǐ yù ] ⒈ 没法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固执、愚昧。 英 be impervious to reason; cannot reason with; 引证解释 ⒈ 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 引 巴金 《家》八:“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她的日益变成暴躁、偏狭,有时竟至横蛮不可理喻,过错完全由他铸成。” 国语辞典 不可理喻 [ bù kě lǐ yù ] ⒈ 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 例 如:「这人态度上如此专横,简直不可理喻。」 英语 to be impervious to reason (idiom), unreasonable 法语 iraisonné, imperméable à la raison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