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拼音 bù lù shēng sè 注音 ㄅㄨˋ ㄌㄨˋ ㄕㄥ ㄙㄜˋ 解释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例子 你看它,埋没地下,不露声色,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曹石《根的情操》) 正音 “露”,不能读作“lòu”;“色”,不能读作“shǎi”。 辨形 “声”,不能写作“生”。 辨析 见“不动声色”。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不让自己感情流露。 谜语 关闭彩电;鸟自无言花自羞 感情 不露声色是中性词。 繁体 不露聲色 近义 不动声色、面不改色 反义 失魂落魄、面如土色 英语 without letting one's feelings show 俄语 не п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煌”。 辨析 (一)惊惶失措和“惊慌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常”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惶”、“惊慌”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内容;多用作书面语。“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强调又惊又慌;常用于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吓得没办法 感情 惊惶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惶失措
意思解释:拼音 miàn bù gǎi róng 注音 ㄇ一ㄢˋ ㄅㄨˋ ㄍㄞˇ ㄖㄨㄥˊ 解释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镇定自若。 感情 面不改容是中性词。 繁体 靣不改容 近义 面不改色 反义 大惊失色 英语 remain calm 俄语 лицо оставалось спокойным
意思解释:拼音 shén sè zì ruò 注音 ㄕㄣˊ ㄙㄜˋ ㄗˋ ㄖㄨㄛˋ 解释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相贬笑。” 例子 裘副主委一个个听汇报,手在小本子上作记录。现在他神色自若,脸上已一点也没有不自然的神情了。(徐迟《真迹》) 正音 “色”,不能读作“shǎi”。 辨形 “若”,不能写作“苦”。 辨析 神色自若和“从容不迫”都可形容人非常镇静;不慌乱。神色自若强调人的表情、态度和平时一样;而“从容不迫”强调在行动上不惊慌。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神色自若是褒义词。 近义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反义 手足无措、惊慌失措 英语 be perfectly calm and collected 日语 神色(しんしょく)自若(じじゃく) 德语 ruhig und gefaβt sein 法语 avec un calm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证解释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 《北齐书·元暉业传》:“孝友 临刑,惊惶失措, 暉业 神色自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生》:“家唯孀母并一姊,闻之,惊惶失措,急至阁,抚尸大慟。”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曹操 死, 青州 军惊惶失措,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 国语辞典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慌失措」、「惊惶无措」。 引 《北齐书·卷二八·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少卿虚心病,元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惶失措。」 近 坐卧不安 反 泰然自若 镇定如常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面不改容 [ miàn bù gǎi róng ] ⒈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引证解释 ⒈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三国志平话》卷下:“令左右捧一金盘, 关公 袒其一臂,使 华佗 刮骨疗病,去尽毒物。 引 关公 面不改容,敷贴疮毕。” 《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操(曹操 )坐於亭上,将 平(吉平 )缚倒於地。 吉平 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忽然狂风怒吼,怪浪波番,其舟在水,飘飘如一叶,似欲倾覆。舟人皆大恐…… 王勃 面不改容,因述昔年 马当山 遇风始末。” 亦作“面不改色”。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 国语辞典 面不
意思解释:神 字组词 色 字组词 自 字组词 若 字组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露声色 [ bù lù shēng sè ] ⒈ 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 例 但他另有主张,在汉奸面前先不露声色,暗中观察观察再说。 英 show one's feelings neither in voices nor in facial expressions; not betray one's feeling or intentions; 引证解释 ⒈ 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 引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蓟素秋》:“女知为所紿,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向春 《煤城怒火》第十二章:“但他另有主张,在汉奸面前先不露声色,暗中观察观察再说。” 国语辞典 不露声色 [ bù lòu shēng sè ] ⒈ 不将内心感情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著。也作「不露神色」。 例 如:「他一点都不露声色,好像没发生任何事一般。」 反 勃然变色 喜形于色 义形于色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